還沒好好的感受,雪花綻放的氣候
最近一次坐過山車系列有感
那天 ,和室友幾個人約著去了歡樂谷。專門選在了晚上的時間,人少,不用怎么排隊。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失重感體驗。
一直標榜自己是膽子大的人,敢做刺激的事。比如一直想著要蹦極,還要連蹦三次的那種;口中常說著沒事“跳個樓”緩解緩解壓力之類的。有這膽大的心,并且身體也還健康,想著我做這些事指不定多瀟灑 。
事實上,我還是怕的,慫的。表現(xiàn)為:加大了頻率的可以呼吸和吐氣;閉著眼的時候比睜開眼的時候要多得多;緊緊抓住身邊的東西,扣死了不放手。更進一步說:我覺得我的心是緊的,緊緊的貼著我的胸膛,不敢亂蹦亂跳;小腿肌肉也是緊張的,會有點點要抽筋的感覺;就是不清楚當時腳趾有沒有摳緊了。
總之,嘴上說著各種不怕,說得各種帥氣:還沒什么感覺就結束,時間太短了,要不再來做一圈,你不要怕啦(鼓動別人的時候說的),我還想再玩一次等。
這些話都是假話嗎?亂講的那種?不是。是真實的,不過心里這樣想著,身體好像跟不上心里想的,身體表現(xiàn)得也太實誠,另一種實誠。
一:確實還沒什么感覺就結束了。這是做完過山車,跳樓機等相對刺激些項目的感受。開始上去的時候帶著期待憧憬幻想(雖然以前也坐山車),但當再一次知道它就要出發(fā)時,還是滿滿期待。出發(fā)了,中途很猛烈,等我適應了這種猛烈,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準備再接著迎接這種猛烈的時候,它居然就那樣的結束了。“咦,這就完了嗎?我還沒真的享受那種刺激的感覺。”
但的的確確,它結束了,好突然。這好像我們的生活,過程中太多猛烈的感受,忘了我們最初想干的想體驗的是什么,等到快要結束時又兀的想起,原來我是要做這些事的。不過,人生已經(jīng)收尾了,在逼近結束的位置上,只剩下來不及和遺憾。
幸好,坐過山車不是過生活,你第一次沒體驗到或者沒有體驗夠,那就再來坐一圈,再坐個幾圈都沒有問題。我是想再多坐幾次好好體驗一下。
二:失重的感覺挺恐怖,也很奇妙。速度帶來快感,失重讓我害怕得心軟。過山車在前進時的狀態(tài),我把它分為兩種:上坡和下坡。
上坡的時候感覺轟轟烈烈,過山車那行進的聲音那么響亮,身體只想往后面傾,只想貼在后面的靠背上;但有股力量偏要把你往最高處拉著去,偏要把你推到最高處再狠心的把你推下去,全然不顧你的感受,也實在是太狠心。下坡的時候,就是它把你帶到最高處,然后推完你一把,就撒手不管事了。任由你在空中,失重,害怕,不知所措。
這個段上,是人們尖叫聲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我心里最沒有底的地方。類似于垂直的下落,失重感就那么來了。這種感覺讓我很不舒服,因為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尤其是下半身:想要把腿和腳往下探一下,探不得;想要把它們往上抬一下,做不到。好難受,這種空落落的感覺,所有的所有自己都控制不了。只能任由它下落,下落到不再下落,感覺自己就快死掉了。體驗第一個下落的失重感時,雖然無法控制好肢體,但我能感受到全身都是緊繃著的,一點也不放松。
就這樣一上一下的拐了幾次,我發(fā)現(xiàn)我更怕上坡而不是下坡了。
由享受上坡時的快感以及它把我緊緊推向后面座位上的安全感,到害怕它:為什么總是能那么不負責的把我推到最高處,又猛的把我推下去,太狠心。所以到后面的幾次,由下坡完轉入上坡時,我很抗拒跟害怕。不是害怕上坡過程的本身,而是有種它又要用它的邪惡之手推我入深淵了。而真正入了“深淵”,也就是下坡的時候反倒沒那么嚇人了。
我嘗試著,閉上眼睛,放輕呼與吸,放松剛剛滿是緊張的腿和腳,放松每一個毛孔都抓緊了的心。我飄了,真的覺著自己可以不存在了。
還有哪些人跟我有類似的想法呢:過山車上坡路比下坡時的失重感更讓人畏懼?
經(jīng)我這樣一想,生活中好多事都像是這個理。
比如高考那件事:你怕的是什么?怕的好像不是真的上了考場大家一起答題的那幾個小時,而是答題前你拼盡全力備考的那段時間。看著距離高考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你很焦急吧,怎么時間就只剩這幾天了?你心里也會有另一個聲音在說:“怎么還有怎么多天,快點考完了算了吧,別這么拖著折磨我了。”
年輕的學子經(jīng)常意氣風發(fā):不如直接讓暴風雨來得更快更猛烈些吧,反倒是暴風雨前的黑壓壓的沉悶的天氣讓人受不了。
比如生孩子那些事:問過一些人,自己也多看多了解了一些,從她們那里得到的感受是:生孩子,痛就痛吧,不怕了。怕的是身體的生理反應是你要生了,醫(yī)生也告訴你快生了,你臥在醫(yī)院的床上,可能吊著水,以為馬上就可以生了,這痛就干脆的痛了吧。打了麻藥,或是順產(chǎn),或是剖腹產(chǎn),做好選擇,開始結束這最苦痛的日子。
然后,或許你說,你想試試順產(chǎn),結果在醫(yī)院待了一周,輸了一周的水,孩子還是待在肚子里,大人多半要無語了。或許你說,直接剖腹產(chǎn)吧,醫(yī)生則建議能順產(chǎn)最好順產(chǎn)吧。你也就聽了,過了幾天,你問醫(yī)生怎么還不能順產(chǎn),醫(yī)生說時候未到。你聽了這話更是無語,最終選擇了剖腹產(chǎn),在隔了幾天搭上的是多忍受了幾天的身體和心里的“折磨”之后。
總結:要生不生的感覺很折磨人,一個孕婦在剛剛要生被推進手術室之前對丈夫說的話是:老公,我不要生了,我們回去吧。結果,生完之后,看著孩子,那笑得是多么的甜蜜。這反差大得辣我眼睛。
比如上臺在公眾面前主持或者演講這件事。最忐忑的的是候場(stand by)的時候:就是明明快到你了卻還不是你的那一小段時間,可能長達幾個小時幾天,也可能短至一秒。
你有好好的準備過,可你還是緊張,站在候場的位置,腿已經(jīng)開始抖了,抖得像在跳老年迪斯科了,牙齒也要打架了,內(nèi)心活動那是相當豐富,想些什么大家應該蠻清楚的。像我的話,會想我有什么落下的東西嗎?
這些話不能突然忘記,怎么很好的銜接過度,以及活躍調(diào)動氣氛之類的。即使這些問題老早就想過,也都好好準備了,但在要上場前的那幾秒,還是如此慌亂。然后,你上去了,你開始講了,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腿不那么抖了,聲音不那么顫了,也越來越有底氣,越講越想講了。要是聽眾觀眾再給你來些掌聲鼓勵,你感覺自己簡直要上天了。
像是關于我自己的一些經(jīng)歷就是:英語演講,開始講之前也是各種怕,后來站在臺上講開了之后就變得越來越想講,管不得別人,想自己一直講下去,不過時間有限我還是得克制的。
還有打電話客服的經(jīng)歷:打之前也是各種怕,我該怎么講,怎么問候?怎么談到正事?萬一講錯了怎么辦?萬一講崩了怎么辦? 總之,就是各種怕。但這電話還是得打,輸入了一個個號碼,把那個撥號鍵按一下就好了。果真如此,電話打過去,開始講就好了。不管講得怎么樣,當你把電話打過去之后,一切好像都可以解決了。
要講什么,怎么講,多多練練就好。但那一個電話打過去之前,我糾結了三四十分鐘。要是遇到第一個電話打過去:對不起,你撥打的電話已停機。那你就真的哭笑不得了。又得糾結要不要打過去的問題了。其實,你只要敢把號碼撥過去,就已經(jīng)“成功”了。
還有哪些這樣的事呢,很多吧。像這段時間,正值各大高校學生期末考試的時間。有很多同學通宵熬夜復習,有同學復習到的境界是:掛科就掛科吧,已經(jīng)復習到不想復習了;卻還是忍不住又翻開書大概再看看,雖然實際上也沒看個什么名堂。大家大都想的是:考完就好了,過沒過,掛科不掛科,隨它去吧,終于考完了就好。考完了,飯也吃得更香了,覺也睡得更好了。考完的天真是分外的可愛。誰說不是呢?
寫到這,意思差不多表達完了,不過貌似跟題目沒什么關系。我為什么要用“還沒好好的感受,雪花綻放的氣候”,我做完過山車以及跳樓機的那個晚上,躺著床上,回想失重時以及整個過程的感受,想到的是王菲版?zhèn)髌胬锏倪@句歌詞“還沒好好的感受,雪花綻放的氣候”。也許是我還沒有體驗夠下坡時的失重感,就又要迎接極速上坡的恐懼所帶給我的感受。
太多來不及的想抓住的美好感受,也有太多的想要避開的讓自己害怕的感受,它們是依賴著存在的。生活總是丟給你一些難過的事,然后開心了事也來了;開心著開心著,又要悲劇了。自己還有主動權嗎?有的,就在我下落失重的那幾秒里,當我真正放松不怕的時候,我感覺十分美好,又“飄飄欲仙”了。
再會! 感受雪花開放的氣候。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