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改變認知的書,改變認知是件很難的事情。看這本書,很多讀者會產(chǎn)生作者在講大道理的感覺,又因為真理往往是簡單的,道理我們好象早知道了,可是……我們現(xiàn)實中有太多做不到啊!就象書中的年青人,一直對哲人提出質(zhì)疑。
書中提到“自由、幸福、人生的意義、當下”偏于哲學和宗教,看起來也有些抽象。一個人如果在一本書上能夠?qū)W習到什么,一定是需要與個人的實際經(jīng)驗和體會結(jié)合,還要思考書中觀點和閱讀者有什么關系,該如何應用呢?
關于自由: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多數(shù)人為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獎懲機制更是訓練了人們,為了別人的要求而矯正自己行為的錯誤方式。
要獲得自由,首先要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不干涉他人課題,別人也不干涉我的課題。如何區(qū)分“這是誰的課題?”,只要考慮:某件選擇所帶來的后果最終由誰來承擔?誰承擔主要后果,就是誰的課題。關系越親密,越要有意識去區(qū)分“這是誰的課題”。永遠是鼓勵、感謝,提供支持的態(tài)度,而不是干涉。
我們不為別人期待而活,別人也不為我的期待而活。正是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關于共同體感覺:幸福人際關系的終級目標,是“共同體感覺”。指把他人都看成伙伴,也能夠感到自己有價值的狀態(tài)。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不因為一個人“行為”標準來對待他,而是以“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書中舉例說,病危的家人可能什么都沒有為你做,但只要存在,人們就會謝天謝地。
因此,你遇到的人,只要他存在你生命中,就心存感激與喜悅。以“存在”為零起點,你的人際關系就會很幸福,更何況他人為你做了很多,更值得感恩。
建立共同體感覺,應從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
人最大的痛苦,是不喜歡自己,因此對自我的接納,也要按照“存在”標準,而不按“行為”標準;
無條件信賴,是我能做的,至于他人如何回應,是他人的課題;
他者貢獻是為他人提供價值,體會“我對他人有用”的貢獻感,幸福就是認為自己做的有意義,對他人有貢獻。
本書核心思想是:獲得幸福很容易,不是沒有能力,只是缺乏勇氣。缺乏改變的勇氣,不想冒“被人討厭”的風險;缺乏“自我接納”的勇氣,企圖追求“理想的我”。幸福的王牌就掌握在“我”手中,只要“我”有實現(xiàn)的勇氣。
百天寫作第二輪,33 / 100。《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