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很想梳理一個二十四史的脈絡,那么,李淵和李世民的故事,其實都繞不開楊廣,本來挺想寫寫楊廣的,不過,至少在現在來說,楊廣還消散在隋書和舊唐書之中,畢竟,新唐書和資治通鑒已經是那么遙遠的,加入了一定主觀意愿在里面的東西。
那就先寫寫這位獨孤皇后吧,獨孤是個厲害的家族,畢竟除了后來網絡上調侃的六味地黃丸,三個姐妹都是皇后的,也就只有獨孤家了吧,當然,這是門閥割據的產物,倒不見得,這三位獨孤有多厲害,當然,她們背后的獨孤家族,是真的,在歷史的這個時代里,特別的厲害。
有多厲害呢,隋書毫不忌諱的說,獨孤皇后說:"大事已然,騎獸之勢,必不得下,勉之!",是的,獨孤大小姐說,就現在這個情況,你已經騎虎難下了,干脆就當皇上吧,于是,隋文帝誕生了。一個國家的皇帝,掌握在一個家族手里,從這個角度來看,北周很強么?一個沒有正統概念的國家,注定不會強大。其實恐怕,隋朝也是如此。
我在講李淵的故事的時候,認為隋朝的天下,屬于隋文帝的那份蛋糕,楊素有一半,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行伍之間,當然,門閥之內,隋文帝的那一半蛋糕,又有多少,是姓獨孤的?而從這一點來說,李淵能在楊廣那個瘋狂的君王手下活過來,未必不是因為,在獨孤氏的眼中,楊廣和李淵,代表的都是獨孤氏的利益,而他們彼此能有牽制,代表的是獨孤氏最大的利益,李淵差點死在弘化郡,假如說可能神仙都救不了,那獨孤家呢?
隋文帝很怕她的這個皇后,沒辦法,我獨孤大小姐讓你當這個皇帝,你這個皇帝才坐得穩,這是個多么微妙的情況啊,楊堅為什么依仗和信任楊素?因為在獨孤皇后之后被納入隋朝版圖的那個陳,他才能安插自己的人手,布置自己的軍隊,楊堅又為什么愿意信任李淵?因為有獨孤氏的紐帶,有獨孤氏的無奈,有利益,有共同的痛點,這很好。
回到正主,這位獨孤皇后:高祖甚寵憚之。上每臨朝,后輒與上方輦而進,至閣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隨則匡諫,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寢,相顧欣然。后早失二親,常懷感慕,見公卿有父母者,每為致禮焉。有司奏以《周禮》百官之妻,命于王后,憲章在昔,請依古制。后曰:"以婦人與政,或從此漸,不可開其源也。"不許。后每謂諸公主曰:"周家公主,類無婦德,失禮于舅姑,離薄人骨肉,此不順事,爾等當誡之。"大都督崔長仁,后之中外兄弟也,犯法當斬。高祖以后之故,欲免其罪。后曰:"國家之事,焉可顧私!"長仁竟坐死。后異母弟陀,以貓鬼巫蠱咒詛于后,坐當死。后三日不食,為之請命曰:"陀若蠢政害民者,妾不敢言。今坐為妾身,敢請其命。"陀于是減死一等。后每與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圣。
高祖很寵她,但也怕她。皇上每次上朝,她總是與之并車而去,到皇宮門前才停止。她讓宦官伺候皇上,隨時勸諫改正失誤,對國家多有好處。她等候皇上退朝,便一同返回,設宴休息,相處得很融洽。皇后很早就失去了雙親,心中時常懷念,看到公卿大臣們的父母,就經常向他們表示問候。朝中有人奏報要根據《周禮》給百官之妻加封,聽命于皇后時,她便說道:“婦人參預政治,不能開這個先例。”便不許。皇后經常對諸公主說:“周家的公主,失去婦德,對公婆失禮,使人骨肉離心,這些不應發生的事,你們應當防誡才是。”大都督崔長仁,是皇后的中表兄弟,他犯法當斬,皇上看在皇后的面子上,想要免去他的罪。皇后就說:“國家的大事,怎么能夠顧及私情呢?”于是,崔長仁便依法斬首。皇后的異母兄弟獨孤陀以貓鬼巫蠱來詛咒皇后,也應處死。皇后為之三日不食,為獨孤陀求情:“獨孤陀若為政害民而處死,我不敢為他求情。但他因為我的緣故而處死,我斗膽為他請命。”于是,獨孤陀便減罪一等。皇后每每與皇上談論政事,往往意見相合,在宮中被稱為“二圣”。
獨孤伽羅在隋朝,應該算是說一不二了吧,二圣臨朝,很快的,在強大的大唐,我們將再次看到這一幕,而那一次的女主角,比這位獨孤皇后要厲害的多得多,畢竟,她沒有這么好的家族。總之,哪兒來的意見相合,從來不過是不敢不聽。
雖然圣人圣人的叫著,但是獨孤皇后真不是什么好皇后,是的,楊堅同學很慘,沒人敢往楊堅的后宮送妃子,楊堅是個挺正常的男人,還是個雄才大略的女人,通常,這種情況下,他需要一個聽話的女人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他找到了,恩,一個宮女,當然,這個宮女的爺爺還比較有名,尉遲迥,那個戳中了楊堅痛點的男人,"楊堅以凡庸之才,藉后父之勢,挾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賞罰無章,不臣之跡,暴于行路。吾居將相,與國舅甥,同休共戚,義由一體。先帝處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與卿等糾合義勇,匡國庇人,進可以享榮名,退可以終臣節。卿等以為何如?"楊堅以平庸之才,借皇后父親的權勢,挾制幼主,號令天下,作威作福,賞罰不分,其背叛君主的行跡,已暴露無遺。我身為將相,與君主有舅甥之親,同甘共苦,本應一體。先帝把我任命到這里,本來就寄托著安危大計。如今打算與各位集合義士,匡復國家,保護百姓,進可享受榮華名望,退可保全為臣節操。各位認為怎樣?
當年他的爺爺抵抗了六十八天,不知道她能抵抗多久?她沒怎么抵抗,不過,她死了,楊堅究竟是因為征服的快感,還是真的一見鐘情,還是兩者兼而有之,恐怕很難說,但是,她死在了一個女人的嫉妒上,這個女人,叫獨孤伽羅。
楊堅瘋了,策馬狂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開著自己的超跑,根本不管黃綠燈隨便亂跑,從皇家別院跑出去好幾十里,皇帝撂挑子不干了,你讓我們怎么辦?當時朝廷兩個最說得上話的大臣,楊素和高颎/高赹,這倆姓高的是一個人,但是,他一名敏,字昭玄,這是肯定的,史書上這個名,有兩個版本,也是厲害,不過這不重要,反正呢,幫著楊堅伐陳的兩位柱國(楊素是上柱國)拼死拼活的,可算把皇帝攔了下來(誰喜歡放著好好的皇帝不當),可是這玩意兒有多憋屈?當然,放了今天,這種憋屈,讓在下承擔!但是在古代,這就有點欺負人了,一個宮女,爺爺是個叛賊,她是個罪女所以成了宮女,我哪怕真跟她生了個孩子,能把你怎樣,敢把你怎樣,你要這么趕盡殺絕?
但是,兩位柱國只能和稀泥啊,畢竟,二圣,就算一個是面子一個是里子,但是,面子的那位可不是一班二班的人(恩,我楊堅是三班的),總得哄哄吧,哄不開心,真撂挑子,這個朝廷不就是個笑話?而楊堅呢?一時的氣不過之后,又會不會一身冷汗?這個朝代真的缺我這個皇帝么?這個獨孤家真的缺我這個皇帝么?不過同樣有趣的是,獨孤皇后呢?其實她就高枕無憂了么?她的兩個兒子已經二十多歲了,肯定都不是傻子,獨孤家怎么看待她的愚蠢,她的兩個兒子又會怎么看待她的愚蠢?這個買賣太虧了,這個局面太蠢了。
大家都是政治家,甭管水平高低,至少不蠢,那結果也就很明白了,握手言和吧,高大人說“你別跟娘們一般見識”(我用繩命給你鋪了個臺階啊陛下),于是楊堅繼續氣了很久(演戲要全套),獨孤皇后哭著跟楊堅道歉(大家好,我是第二個臺階),這件事裝作解決了。
獨孤皇后沒法對皇帝下手了(下次再跑,撕破了臉皮之后到底誰來承擔后果),于是,高大人倒霉了,恩,你說我就一娘們,虧我還因為你跟我爹有香火情,一向和你很親善(是的,這個皇后真沒多聰明),我跟你高大人這個朋友,是沒得做了,后來這個高大人的妻子死了之后,納的妾又生了孩子之后,高大人就變成了獨孤皇后的仇人。最有趣的,這位皇后幼稚到,哪個大人納妾,她就說哪個人的壞話...據說,楊勇的太子妃死了之后,這位皇后差點直接定了楊勇寵妾云氏的罪,并因此,連楊勇也一起討厭起來。
很多主流意見認為,楊勇罪不足以被廢,但實際上,從他接受百官朝拜開始,他就已經和楊堅漸行漸遠了,楊堅得位不正,但是,他楊勇就沒有這個道德包袱,而獨孤皇后又是個不成熟的,晚年對妾極度厭惡的女人,皇帝因為太子不好當的原因不喜歡他,母親因為吃醋這么神奇的理由不喜歡他,他輸給的,是自己,或許,也是運氣?但是,楊勇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又沒有辦法證明自己在軍事上的建樹,只是作為扶蘇的影子,因為楊廣被稱為暴君,而得到了贊譽,其實,這恐怕也不算贊譽。
獨孤皇后死在楊廣登基之前兩年,她和楊堅,都沒有看到,他們的二兒子,直到今天仍被議論紛紛的表演,但是,她似乎確實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只要家族足夠厲害,只要上一輩的積蓄足夠多,一個可能不比普通人聰明多少人的,都可以作為一個盛世的皇后被寫進史書之中,即使,那個皇帝搶了他外孫的位置,得位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