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及少年時最喜歡茄子。
家鄉的茄子確有大不同:不是江南的細長苗條,而是橢圓豐腴,肉厚;相同的是無論哪里的茄子,炒著費油。
那時沒有暖棚,蔬菜也無速生一說,所以茄子只有生活在純自然的環境里,只有喂養在淳樸的農家肥的滋養沃土里;所以茄子只能在每年仲夏開始采摘,還不到秋末就沒了。與茄子同期收獲且同時在家鄉廣泛種植的蔬菜還有兩種,是辣子和西紅柿,辣子是如羊角而又比羊角豐滿圓長,仲夏尚未著色,碧油油的閃著翠色,熟了的西紅柿亦如家鄉的圓茄子般的橢圓豐腴卻有著透亮又有些透明的紅。
在家鄉,茄子最簡單普遍的做法是:把茄子(加數瓣蒜)炒熟后依次加入青翠的辣子和紅潤的西紅柿,讓茄子香、辣子辣和西紅柿的酸甜馥郁混合在一起;顏色是茄子的紫、辣子的綠和西紅柿的紅,引人的很,一家人每天吃都不厭,第二年夏天還是每天吃都不厭。當時蔬菜金貴,炒茄子不削皮,切成塊,茄子柄也整個切下炒進去。少肉,孩子都搶茄子柄,——吃著過癮,象啃肉骨頭。
后來離家,在一些小店的菜單上看到了“魚香茄子”,覺得奇怪:茄子怎么會有“魚香”呢?價格也不貴,于是點了,恍然,——就是吃過的“茄子辣子西紅柿”(老家的人實在,取不出花哨的菜名,就這么叫)!于是勾起了茄子癮,到菜場里買了自己做,但江南的茄子是嫩而不香的長茄子,辣子沒有香味,西紅柿也是酸而不甜,炒出來的沒有家鄉那個味道。
也曾在菜場里看到了久違的圓茄子,雖然比起記憶里的圓茄子來象個侏儒,可依舊親切的很,趕緊買了、炒了、嘗了,悔了……
——問賣茄子的,原來產地與家鄉相隔著十萬八千里。于是想吃了,還是買江南的長茄。久了,也習慣了細長苗條的長茄的清淡,吃辣子也習慣了江南尖椒的微辣甚至不辣,吃西紅柿也習慣了江南番茄的酸爽。后來,吃辣的功能也退化了,于是偶爾把長茄和番茄混著炒,頂多加三兩瓣大蒜頭調個味,再后來甚至因為這樣的炒法實在吃不出長茄的味道,于是加大了番茄的量,減少甚至省去了大蒜頭,只吃番茄的酸爽了。或者,就把長茄洗凈,蒸熟后用醬油、陳醋、蒜泥和麻油涼拌著吃。
一次,在某酒店的菜圃上看到了“余香茄子”的菜名。暗自尋思,茄子確實沒有魚味,這個“魚香茄子”應該是正確的菜名,上檔次酒店果然不同!翻開菜單,明細地標注著:長茄**克,番茄**克等等,甚至印著誘人的圖片,于是又來了興趣,點了、嘗了、悔了……
——還是自己做的地道嘛!
——后來在酒店里陸續看到了“酸辣土豆絲”、“醋溜白菜”“手撕包心菜”等勾起童年及少年記憶的菜肴,并逐漸密集并普及。
——老家的“茄子辣子西紅柿”是否也正名為叫“余香茄子”了呢?或者是自己童年及少年的時候沒下過館子,那道菜本來就叫“余香茄子”,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