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肉莫莫,已經很久沒有出遠門旅行。
因為小嘴在寧波出差,我也恰好在杭州出差,
趁著周末,終于能來寧波放放風。
只有1天半時間,
研究很久都不知道去哪里合適,
還好有小嘴這個專業行程規劃師,
為我量身找到了“慈城”這座江南老城。
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只有老街巷能讓我癡迷,
可能是因為只有老街巷,才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甚至幾十年前的生活味道,
都被這老街巷保留下來了。
清晨的寧波,被陰云中漏出的幾縷楊光叫醒。
這是慈城一家開了30幾年的豆漿店,
8點之后,賣完就沒得吃,
想吃一定要趕早。
慈城的味道,就先從這一碗咸豆漿開始品味。
配上裹了油條的粢飯,濃淡兩相宜。
街坊來店里,不一定是來吃豆漿,
和老板一起聊聊家常也很愜意。
雖然是陰天,老人們也愿意在外面坐坐。
邊聊天,邊看看路過的行人。
慈城的街巷里,有數不清的狗狗們,
就這樣端坐在路中間。
年輕人們都愿意住在新房子,
老人們還是習慣老房子里住。
在街邊吃早飯的奶奶。
很多墻壁都是這樣,用碎磚堆砌起來的。
用老屋子的殘骸重新筑墻,
除了不浪費資源,
還讓慈城的墻壁有了別樣的美感。
七拐八繞,一不留神就走到了慈湖邊上。
秋風已冷,慈湖岸邊還有不少用長桿垂釣的人。
在釣魚人的背后,還有望著湖光山色,
打著太極的長者。
打著太極的長者。
幾乎每條街都有狗,
竟然也看到了一直貓。
這是剛才那只窩在門口睡覺的狗,
看到我這個生人,也起來滿眼驚訝的回望。
黑色,才是老街里門的原色。
北京胡同里的紅色大門,
已經是近現代的改造了。
上次在杭州的饅頭山社區,
也看到不少在外面的水池。
在外洗菜洗衣,也給家里擴展了不少空間吧。
剛剛買菜歸來的大叔,
還騎著不知道多少年歲的二八大梁。
肉鋪子門口,這位打扮時髦的大媽,
俏皮的舔著嘴唇插著腰,
在和肉鋪老板聊著天。
很羨慕這樣的老城里,
可以在路上每個人多認識,
都可以回頭寒暄。
家門口地上鋪上布,
就是一個菜市場了。
我可能是慈城當天唯一的游客吧,
所以看到的三輪都是空車來去。
本來天氣預報取消了小雨,
老天卻不服氣的還是下了起來,
一路上都在各種小鋪的屋檐下小跑,
一轉身,拍到了這個修表師傅。
每個小縣城,都有自己的制高點。
我想這個就是慈城的摩天大廈了吧。
解放大街是慈城的主干道,
目前正在進行全面的立面改造。
于是整條大街都被鋼筋鐵骨籠罩。
雨越下越大,準備離開的時候,
看到了這所氣派的中城小學。
小雨中,還在進行著一場籃球賽。
本來只想拍這兩位認真討論的同學,
按下快門時,左邊這位飛奔而過。
男生們樂于在雨中奔跑,
女生用衣服化作大傘。
下面插入幾張并不是慈城,
是在寧波市區的一小片老街,
叫做“孝聞街”。
這個男孩兒,
就這樣邊吃邊從我身邊走過。
孝聞街的周邊,已經被現代化的城市吞沒。
只剩下這幾條街的空間,還在不斷衰敗。
第二天原本要去奉化看雪竇山,
想著再美的景色,也比不過老街的煙火氣,
我帶著小嘴,再訪慈城。
辣椒剪開曬干,是要做什么美味?
慈城很小,但理發鋪子不少。
在窗外放上藥罐子,
是為了白天在外吃藥方便么?
我和小嘴正在研究地上晾曬的稻谷,
路旁一位銀發婆婆走來,
努力讓我們聽懂:
“你們是來看老房子的么?”
我們還有些懵的時候,
婆婆就在招呼我們跟她往里走了。
從一條小巷子進到老屋子院兒內,別有洞天。
和北京的四合院兒不一樣,
正門是在北面,南面是一堵高墻。
院兒里靠墻的位置,
擺放著各種老屋里的石頭“零件”。
能看得出并不是隨意堆放,
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
老房子都是木質結構,
仍然懸掛著那個年代的印記。
一個院兒有三個屋,
一個屋子老人去世就一直空著,
除了婆婆還有另外一戶人住。
跟著她進到里屋,
又是另一番天地。
滿地的黃酒,都是婆婆做飯用的必備材料,
桌上的老鐘表,還準確的走著時間。
這間屋子算是客廳,桌上擺著婆婆早上剝的豆子。
不知道多少年歲的櫥柜里,
整齊的擺著鍋碗瓢盆。
婆婆說她今年已經80歲了,
孩子們都住新房,她卻更習慣老屋。
孩子們平日會經常過來探望,也不算孤單。
這只肥碩的母雞,是婆婆的愛寵。
聽到生人來了,就開始喔喔的叫起來。
婆婆說她已經不生蛋了,也不舍得殺掉,
就養著玩,算是個伴兒吧。
這個梳妝臺,也成了她的陳列柜。
快要褪色的老照片,被氧化的銀器,
仿佛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對面的梳妝臺上,又是另一番風景。
蓋著紅布套的縫紉機上,
擺著我們小時候才玩的玻璃球。
婆婆覺得我一定會拍這個,
一個有兩百多年的煙斗。
柜頂上整齊碼放著鐵皮餅干盒。
這個罐子婆婆說有人出價1萬來買,
她也只用來當做毛衣針的容器。
老屋大門后,還貼著呢1987年的日歷,
那一年我和小嘴才1歲。
問起院兒里的石墩子的用途,
婆婆拿來了這個特殊的竹竿,
是本地用來曬衣服的神器。
能進到慈城的老屋里,是我們萬萬沒想到的奇遇。
能認識這位熱情好客的婆婆,更是我們的榮幸。
臨走時,婆婆也非常認真的用方言給我們送上了祝福。
感謝婆婆,下次來慈城,一定也會來拜訪~
今天有了陽光,
人們也更愿意出來曬太陽。
原來竹竿還可以這樣用。
昨天看到的那位手扶輪椅的老人,
今天在城隍廟門口安坐下來。
聽到城隍廟一側傳出孩子們的嬉戲聲,
我們走進了側面的院子里。
一個歡脫的小女孩兒,剛洗完手,
蹦跳著回去玩耍。
原來是一個幼兒園的親子活動,
在城隍廟里做扎染。
蠟筆是用來扎染里做隔離用的,
孩子們也有自己的玩法。
一個調皮的女孩兒開始在墻上畫起來,
小伙伴們關起了門,害怕被大人說。
在古建筑里畫畫可是不對的,
可能孩子還不理解吧。
城隍廟的側院兒,平時都是給親子活動用的。
去慈湖路上,看到兩位打扮相仿的女孩兒,
一定是對兒要好的小姐妹。
慈城的城東,幾乎全被翻新重建,
民宿、手作工坊,正給慈城注入新的活力。
古建筑翻新,也完全按照古法,
這樣能最大還原慈城的原味。
當然屋子里的人已不在,
只能算是復原了一半吧。
相約在學校門口見面的同學,
還在糾結接下來去哪玩。
在夕陽下,
三個小伙伴一起回家。
來寧波一半的時間,我心甘情愿的交給慈城。
在這個煙火氣尚在的老城,
能夠讓心臟重新安定下來。
當然還有一點,讓我對慈城頗有好感。
肉莫莫的大名里,也有一個“慈”字,
這也是我的文章最前面那個“慈”字的來源。
希望下次,有機會帶莫莫也來這里看看。
>>??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采集
??<<>>??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采集
??<<>>??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采集
??<<>>??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采集
? <<>>??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采集
??<<如果你也喜歡拍攝街頭,和孩子
也可以加我微信,咱們好好聊聊
?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生活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