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和幾位朋友小聚時,一位在中學教英語的朋友提及了一件事,我印象頗深。她班級里有個男孩子,其他科成績還好,就是有一段時間英語成績急劇下滑,已經到50多分了。我這位朋友又是一位責任心超強,連年獲得優秀教學成績的教師。作為學科老師,朋友就迫切希望孩子成績好轉。課余開小灶補課、調整至講臺下特殊座位、找時間就給孩子思想上武裝、甚至借助家長力量,可沒想到成績不見好轉,反而孩子還不愿意學習了。
朋友說:“這孩子現在好像就是在跟我故意挑釁一樣,我說東他偏西,當著全班學生面直接就是我不想讀英語啊。”從朋友的話里不難聽出她的焦慮,恨鐵不成鋼。作為英語老師的她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孩子一點也沒感知到,更別提感恩了。老師迫切想提高孩子成績的心情、想法、甚至這些做法都沒有錯,可是當眼里只關注學習成績而采取針對成績的舉措時,老師的焦慮孩子一定是排斥的。
又跟朋友深入進行了交流,朋友說出她的煩惱根源:這個男孩似乎在早戀。我也跟朋友再次確認:是早戀還是似乎在早戀?朋友說:“這男孩每天都在女孩堆里玩,不是早戀又是啥?”我又問朋友:“有沒有能降住這個男孩的老師?”朋友說:“他只聽他班主任的話,眼里就沒有其他老師。”于是我和朋友分析,解決的方式很簡單:A:若堅持孩子早戀且早戀不正確,那好吧,強扭回來,這孩子英語能學好不能且不說,大概還會恨老師一輩子。B:放任自流,愛咋咋地,但估計老師良心難安,自己會惋惜一輩子。C:想想班主任是怎么收了孩子的心呢?
再接下來就又是一番深入交流,來龍去脈經過了解通透之后,無非就是班主任眼里孩子勞動很負責,交代的事情很放心,班主任就對孩子很信任,夸贊的話多一些,鼓勵的語言多一些。而朋友作為英語老師看到的,恰恰只有這孩子愛說話愛玩,偏偏這些伙伴里女生多了點。我也及時給朋友舒緩焦慮: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對待方式,可能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一個是看到孩子積極的一面,一個則帶了自我暗示的眼鏡,看到的都是問題的一面。所以孩子的反應也難免。 成績是外在結果,而真正收心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中學階段,孩子交友也是正常表現,主觀妄下定論,其實就是一種態度上的凌駕,不尊重。即便真是早戀,老師對待的態度又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去交流?堵不如疏,疏不如給予客觀的評價和正確的引導。只有尊重的基礎,平等的身份去交流,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