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到一條信息,濟南泉城廣場的早市和夜市一夜叫停。6月6日泉城廣場引爆濟南朋友圈的早市夜市一天就被叫停。城市管理者到底該如何發展地攤經濟,管理城市?從網上梳理了一下有關地攤經濟的問題,整理如下。
一、什么是地攤經濟
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地攤經濟是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一直是影響市容環境的關鍵因素,但地攤經濟有其獨特優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2]。6月1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幾天以來,地攤經濟迅速大火,27地紛紛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真可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萬地攤遍地開”。
二、地攤經濟大火原因
地攤經濟為什么會這么火,它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質,使它具有一些獨特優勢。
1. 創業門檻低,沒有店鋪租金的壓力,也不需要太高的學歷、技能要求,很多人只要支個小攤、或者打開私家車后備箱就能賣貨;
2. 失敗風險低,船小好調頭,從業者即便失利損失也不會太大,并能迅速轉行或者改變經營策略,就能迅速“滿血復活”;
3.沒有房租和水電費,以及人工成本的壓力,自然商品價格低,能讓居民擁有更多選擇,以及討價還價的樂趣,并且還能享受更多實惠。
地攤經濟”的“三低”特質,讓它具有一些獨特優勢。創業門檻低,沒有店鋪租金的壓力,沒有太高的學歷、技能要求,很多人支個小攤、打開私家車后備箱就能賣貨;失敗風險低,船小好調頭,從業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滿血復活”;商品價格低,能讓居民擁有更多選擇,享受更多實惠。
民銀智庫宏觀區域研究團隊負責人應習文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時指出,地攤經濟歷來是我國城市經濟中的“灰色地帶”,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同時活躍市場,刺激經濟發展。
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智新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放開地攤經濟發展,能滿足民眾消費需求,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地攤經濟給民眾購物帶來便利,同時又增加了城市的煙火氣,也滿足了當前疫情防控要求。
發展"地攤經濟",一方面解決疫情防控之下,消費者在餐飲、賣場等室內消費信心不足的問題,也極大地滿足了當前疫情防控要求。攤主經營費用低,沒有轉手費,沒有裝修費,沒有鋪面租金壓力,沒有雇員工資壓力,不用交稅,既降低了商戶運營成本,也增強了消費市場主體活力。
另一方面解決了部分群眾的就業難題,因疫情影響而失去工作崗位的群眾通過擺地攤實現靈活就業。
三、地攤經濟的劣勢
1、交通環境影響
夜市在豐富市場,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時,也給交通和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市區其他一些街道也或多或少存在規模不等的夜市,一定程度上對交通、環境等方面造成了影響。
2、損害正規店鋪的利益
消費者可能會在滿足了廉價的產品需求之后而打消了更多的消費需求,正規店鋪如果在質量、服務、店鋪氛圍上沒有競爭力,會受到地攤相同商品的不同程度損害。
3、不誠信交易
因為沒有固定經營場所而且販賣的商品質量低下,產品及服務不受相關部門監督,某些不法攤販為了求得更大的眼前利益而欺騙消費者,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
4、攤販周邊相關矛盾
販間爭奪擺賣地盤,攤販與城管之間愈演愈烈的矛盾,周邊商鋪對商販的敵意與無可奈何,都造成一定的社會矛盾。更有一些城市發生暴力事件。
四、地攤經濟的規范
地攤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引發一些城市管理難題,如衛生與污染,交通阻塞、噪音擾民、商品質量安全無保障、社會治安和偷稅漏稅問題。
應習文建議借此機會一舉解決長期存在的規范地攤經濟問題。一是對地攤經濟的從業者,進行登記管理。二是限定經營的空間和時間,避免影響交通。三是加強對衛生污染的治理,建立防疫應急管理制度。四是設置服務質量監督機制,保障消費者權益。五是借助互聯網思維提升管理效率,如網上申請、登記、報稅等。
張智新表示,放開地攤經濟不等于放開責任,不等于放棄法律,針對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關系民眾切身利益方面,城市執法部門要做到有舉報必調查,違法必究、執法必嚴。但同時要避免出現矯枉過正、一刀切的情況。
“做好城市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眻猿秩嗣癯鞘袨槿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治理之路,就能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城市的魅力、治理的魅力。
隨著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人們期待看到政策制定上更加人性化。粗暴的“一刀切”切掉的是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只有讓每個人的小期盼與城市的大情懷相互交融,讓微觀的民愿匯入宏觀的民生,才能讓每個人在城市中感受到更多的歸屬感,在人間煙火中擁有屬于自己的“心靈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