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四”以來,“賽先生”的大旗就一路高舉。以至于如今我們常常會把“你要相信科學”掛在嘴邊。
科學的力量委實可怕,強大到短短百年間殺出宗教的包圍,自立門戶,令人篤信。要知道三大宗教可都是千百年完善又完善的產物,可面對科學大敵,依舊無濟于事。
國人喜歡把宗教和科學分野,視為對立,似乎是信仰了科學,或是信仰了宗教,就不可再染指其他。這種強烈的排他性是對的,但理由卻不該是科學與宗教的對立,而是來自信仰本身。
而信仰又是什么?
《人類簡史》中曾經提過,我們的祖先智人戰勝身體更加強健的尼安德特人而存活至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更善于想象。我們會假想河邊有怪獸,并告知伙伴,讓大家都相信并不去河邊。
試想,如此發展下去,便會有很多人相信一件事,直到堅信不疑。然后圖騰、鬼神故事、巫術、宗教接踵而至。
人們需要相信些什么,因為太多東西需要解釋,太多苦難需要支持。高高的雕像被建造,無論是基督耶穌,彌勒佛還是其他,如果不能用來填補人們心中的空缺,解釋生活中的疑慮,立在那里變毫無意義。
信仰源于相信,這話不假,但會誤導很多人。信仰更多的時候是一瞬間的事,而不是一個信任的累積。可能是在那樣一個電閃雷鳴的夜里,你看到了天使,所以皈依基督;也可能是在對泉眼溪流的觀察中獲得了頓悟,所以雙手合十。
這種“來得突然”的信仰,卻是異常堅定的。人們會選擇去學習,去深入了解自己所信仰的東西,用它來解釋世界和填補內心的苦楚。
這種信仰源于內在,而不需要外力去維持——譬如求雨,如果失敗,人們通常不會歸咎錯誤于信仰,而會認為自己心不夠誠或者其他的原因。
反觀如今,科學,我們對科學的信仰,非但不來自剎那間內心的通靈,還要強求回報——當天氣預報不準的時候,有誰不會是抱怨的呢?
我們從未真正信仰科學。
每一個,包括你我,每個口口聲聲說“你要相信科學”的人。
當我們試圖用科學證明科學是對的而非填補內心虛無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被信仰拋棄,而選擇了現世的報答。
所以那么多人在看天氣預報之余,去關注一下“蕭敬騰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