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莊子內七篇》學習筆記10 漁父篇(2)

接下來就是這個故事的轉折點。老漁夫跟孔子講了這些事情后,孔子回了他一句話,就這句話,在這個故事的轉折上面來講非常驚悚的。

孔子愀然而歎,再拜而起曰:“丘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圍於陳蔡。丘不知所失,而離此四謗者何也?”
客僂然燮容曰:“甚矣子之難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子審仁義之間,察同異之際,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而幾於不免矣。謹脩而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今不脩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
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於人偽而晚聞大道也。”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問舍所在,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

客日:“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至於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懼勿與之,身乃無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
顏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孥音而後敢乘。
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今漁父仗孥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軾而歎曰:“甚矣由之難化也!湛於禮義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進,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於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今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
"As for the four evils which I spoke of, to be fond of plunging into great undertakings, altering and departing from the old accepted ways, hoping thereby to enhance your merit and fame — this is called avidity. To insist that you know it all, that everything be done your way, snatching from others and appropriating for your own use — this is called avarice. To see your errors but refuse to change, to listen to remonstrance but go on behaving worse than before — this is called obstinacy. When men agree with you, to commend them; when they disagree with you, to refuse to see any goodness in them even when it is there — this is called bigotry. These are the four evils. If you do away with the eight faults and avoid committing the four evils, then and only then will you become capable of being taught!"
Confucius looked chagrined and gave a sigh. Then he bowed twice, straightened up, and said, "Twice I have been exiled from Lu; they wiped away my footprints in Wei, chopped down a tree on me in Sung, and besieged me between Chen and Tsai. I am aware of no error of my own, and yet why did I fall victim to these four persecutions?"
A pained expression came over the stranger's face and he said, "How hard it is to make you understand! Once there was a man who was afraid of his shadow and who hated his footprints, and so he tried to get way from them by running. But the more he lifted his feet and put them down again, the more footprints he made. And no matter how fast he ran, his shadow never left him, and so, thinking that he was still going too slowly, he ran faster and faster without a stop until his strength gave out and he fell down dead. He didn't understand that by lolling in the shade he could have gotten rid of his shadow and by resting in quietude he could have put an end to his footprints. How could he have been so stupid!
"Now you scrutinize the realm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examine the borders of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observe the alternations of stillness and movement, lay down the rules for giving and receiving, regulate the emotions of love and hate, harmonize the seasons of joy and anger — and yet you barely manage to escape harm. If you were diligent in improving yourself, careful to hold fast to the Truth, and would hand over external things to other men, you could avoid these entanglements. But now, without improving yourself, you make demands on others — that is surely no way to go about the thing, is it?"
Confucius looked shamefaced and said, "Please, may I ask what you mean by 'the Truth'?"
The stranger said, "By 'the Truth' I mean purity and sincerity in their highest degree. He who lacks purity and sincerity cannot move others. Therefore he who forces himself to lament, though he may sound sad, will awaken no grief. He who forces himself to be angry, though he may sound fierce, will arouse no awe. And he who forces himself to be affectionate, though he may smile, will create no air of harmony. True sadness need make no sound to awaken grief; true anger need not show itself to arouse awe; true affection need not smile to create harmony. When a man has the Truth within himself, his spirit may move among external things. That is why the Truth is to be prized!
"It may be applied to human relationships in the following ways. In the service of parents, it is love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service of the ruler, it is loyalty and integrity; in festive wine drinking, it is merriment and joy; in periods of mourning, it is sadness and grief. In loyalty and integrity, service is the important thing; in festive drinking, merriment is the important thing; in periods of mourning, grief is 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 service of parents, their comfort is the important thing. In seeking to perform the finest kind of service, one does not always try to go about it in the same way. In assuring comfort in the serving of one's parents, one does not question the means to be employed. In seeking the merriment that comes with festive drinking, one does not fuss over what cups and dishes are to be selected. In expressing the grief that is appropriate to periods of mourning, one does not quibble over the exact ritual to be followed.
"Rites are something created by the vulgar men of the world; the Truth is that which is received from Heaven. By nature it is the way it is and cannot be changed. Therefore the sage patterns himself on Heaven, prizes the Truth, and does not allow himself to be cramped by the vulgar. The stupid man does the opposite of this. He is unable to pattern himself on Heaven and instead frets over human concerns. He does not know enough to prize the Truth but instead, plodding along with the crowd, he allows himself to be changed by vulgar ways, and so is never content. Alas, that you fell into the slough of human hypocrisy at such an early age, and have been so late in hearing of the Great Way! "
Confucius once more bowed twice, straightened up, and said, "Now that I have succeeded in meeting you, it would seem as though Heaven has blessed me. If, Master, you would not consider it a disgrace for one like myself to enter the ranks of those who wait upon you, and to be taught by you in person, then may I be so bold as to inquire where your lodgings are? I would like to be allowed to go there, receive instruction, and at last learn the Great Way!"
The stranger replied, "I have heard it said, if it is someone you can go with, then go with him to the very end of the mysterious Way; but if it is someone you cannot go with, someone who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Way, then take care an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him — only then may you avoid danger to yourself. Keep working at it! Now I will leave you, I will leave you." So saying, he poled away in his boat, threading a path through the reeds.
Yen Yuan brought the carriage around, Tzu-lu held out the strap for pulling oneself up, but Confucius, without turning in their direction, waited until the ripples on the water were stilled and he could no longer hear the sound of the pole before he ventured to mount.
Tzu-lu, following by the side of the carriage, said, "I have been permitted to serve you for a long time, Master, but I have never seen you encounter anyone who filled you with such awe. The rulers of ten thousand chariots, the lords of a thousand chariots, when they receive you, invariably seat you on the same level as themselves and treat you with the etiquette due to an equal, and still you maintain a stiff and haughty air. But now this old fisherman, pole in hand, presents himself in front of you, and you double up at the waist, as bent as a chiming-stone, and bow every time you reply to his words — this is going too far, isn't it? Your disciples all are wondering about it. Why should a fisherman deserve such treatment?"
Confucius leaned forward on the crossbar, sighed, and said, "You certainly are hard to change! All this time you have been immersed in the study of ritual principles and you still haven't gotten rid of your mean and servile ways of thinking. Come closer and I will explain to you. To meet an elder and fail to treat him with respect is a breach of etiquette. To see a worthy man and fail to honor him is to lack benevolence. If the fisherman were not a Perfect Man, he would not be able to make other men humble themselves before him. And if men, in humbling themselves before him, lack purity of intention, then they will never attain the Truth. As a result, they will go on forever bringing injury upon themselves. Alas! There is no greater misfortune than for a man to lack benevolence. And yet you alone dare to invite such misfortune!
"Moreover, the Way is the path by which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proceed. All things that lose it, die; all that get it, live. To go against it in one's undertakings is to fail; to comply with it is to succeed. Hence, wherever the Way is to be found, the sage will pay homage there. As far as the Way is concerned, this old fisherman may certainly be said to possess it. How, then, would I dare fail to show respect to him!”
《莊子·雜篇·漁父·二》

原文 翻譯
孔子愀然而歎, 愀:就是愁,愁苦的樣子,
孔子滿臉愁容。
聽了之后孔子自己就追過去,求人家跟他講,然后那個老漁夫就罵了孔子一大堆。孔子被罵了之后,就滿臉凄慘的樣子。
再拜而起曰:“丘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 孔子再拜,然后說,我曾經兩次被魯國驅逐出境,被衛國禁止入境,又被宋國的某個大官派兵轟我,我那時候在一個樹下,想要把那些樹都砍了。就是他孔子,不但不是沒當到國王,連國籍都是沒有的,各國聯合把他驅逐出境的國際黑名單。
這句話講得太可怕了。
圍於陳蔡。 這個戰爭造成的混亂
丘不知所失,而離此四謗者何也?” 孔子認為,我的人生有這四個大大丟臉的事情,就是說我的人生為什么要受這種侮辱,這四大侮辱,我該怎么做

就是老漁夫他講那么多,他要跟這個老漁夫講說,我不知道我哪里錯了。這很狠呢,就這樣子頂回去,然后就說,我要怎么做才能夠要讓我的人生不要再受這種侮辱呢?

就是這個已經是雞同鴨講,你們有沒有發現,就是老漁父在跟他講的是,你要如何把那些亂七八糟的那些程式洗掉,這樣子跟自己的內在的真正的心靈有一個連結。可是孔子卻一直說,為什么大家都對我不好,大家都不喜歡我,那我要怎么辦呢,要讓大家都喜歡我,兩個人在叫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就是非常恐怖的一個狀態。

原文 翻譯
客僂然燮容曰: 孔子自己覺得是虛心求教,漁夫聽到卻是大大的頂撞,他聽到以后會覺得,我講不下去,不得了,到底是招誰惹誰了。
“甚矣子之難悟也! 就是你這個人,這樣子不能教的哦。

其實真的是這樣子,我覺得,就是我學莊子以來哦,我常常會覺得要跟人分享這種很平凡的跟自己的內在的這些小小的,自己喜歡的事情有所連結的事情,跟人家溝通是講不通的。因為你在溝通的時候,人家還是在想,我要怎么樣才能夠讓別人喜歡我,就是我要怎么樣才能夠得到前人的尊敬。就是,很多人他的心是向外的,向外在世界在發作的哦,所以這很難溝通,你講一句,人家頂;回來一句,以道家的立場來講的話,我常常會覺得我講的東西不是人家要的,就是人家要的不是這個,對大家各自來講,重要的事情不一樣。

原文 翻譯
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這里的象征是非常漂亮的:
你怕你的腳印,你怕你的影子,所以就拼了命想要狂奔逃離你的腳印跟你的影子。可是你沒有發現,就在你狂奔的時候呢,這個腳印呢,越來越多,影子越追你追得越急,他說如果你真要阻止這件件事情的話,你去找一個有陰影的地方坐下來,這樣,就沒有腳印,也沒有影子。

我們的人生,往往我們以為在要什么的時候,其實我們往往想要逃避很多負面的東西。就是我們是居于不要,所以要。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要緊的人生修養。

原文 翻譯
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如果你不能夠跟你的黑暗面穩穩當當地共處的話,你就會一直逃一直逃,然后你這輩子就累死了。

人活在世界上要非常小心。我們的人生,真正的意識是聚焦在什么事情上,因為很多人的種種種種的奮斗,他的意識是聚焦在非常負面的事情上面。那這樣子的話,他的奮斗只會造成悲慘的結果而已,就是說一個拼命在討人喜歡的人,他往往他的意識是聚焦在他怕別人討厭他。可是呢,一個人如果怕別人討厭他,而到處去討好別人,結局是什么”大家更討厭他,對不對”怕別人不尊敬他的人,反而會更加地讓別人不尊敬他。

人要能夠跟自己想要逃離的東西共處才行。不知道怎么共處的人,他會自以為在逃離,可是能量都聚焦在負面的東西上。

我們不能用逃離跟掙扎的方法,跟你不喜歡的事情作對。那我們能做的就是看一看,我們生命之中喜歡的是什么,你是喜歡作菜還是喜歡跟朋友喝茶聊天都可以,就是那種最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喜歡,你去盡量地把喜歡的事情經營起來,這個比較要緊。

你拼命想要推開的東西,他會反而讓你最怕的惡夢成真,就是古今中外童話故事不斷地在重復同樣的一種事情,那這種事情,我們要非常小心,就是莊子說要處蔭以息影這個東西,就是我們人生要非常非常小心,就是不可以花力氣去跟負面的東西打仗,這件事情非常要緊。

就是到底我們的人生要什么,這件事情比較要緊。

原文 翻譯
子審仁義之間,察同異之際, 那老漁夫就說這個孔子:你這個人很聰明,會很仔細的考究什么叫做仁、什么叫做義,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事情是一樣的、什么是不一樣的,那這些的分別
觀動靜之變, 就是人應該怎么做,就是小孩子講話怎么有禮貌,怎么樣就是沒禮貌,
適受與之度,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應該要遵守什么樣的禮法,
理好惡之情, 一個人不可以太生氣啊、不可以太高興啊、不可以太驕傲啊,不可以怎么樣的這些事情
和喜怒之節, 調理人的情緒,就是你在人世間,人類的種種內在也好,外在也好的規范,其實你不得不說儒家已經是很專很家了,已經是大行家了
而幾於不免矣。 但是呢,你依然是不能免除生命的煩惱、痛苦,在你身上其實還是很多,你還是背負著人生的種種不幸福
謹脩而身,慎守其真, 你要好好的修養你自己這個人就好了,好好的贍養你身體里面屬于真得這個部分
還以物與人, 別人家的事你就還給人家自己管吧。就像我們現在常常講,兒孫自有兒孫福。身為長輩,擔心也沒有用,他炒股票會失敗還是會失敗啊。他說,把這些別人家的東西就還給他們。
則無所累矣。 這樣子你人就輕松了
今不脩之身而求之人, 你自己不好好的去把握一件對我們本人最關鍵的事情,就是我們自己要怎么活才會覺得幸福這件事情,如果你不能把握好這件事情,可是卻一天到晚求之人,就好像當一個乞丐一樣,好像這個世界的什么、什么事情要好起來我才能覺得舒服,那這樣子的話,從某個角度來講好像我們自己的情緒哦,是外在世界的奴隸,好像我們在這個世界,看起來是偉人,可是實際上是一個乞丐,好像要別人給我幸福的感覺
不亦外乎!” 那這樣子的話,就好像你應該我們人分內的事,是我們自己內在的調理,可是你把這些事情全部都投射到外面去了,那這樣子的話對于修道這件事情來講,其實是已經失去了它的這個基本原則了。
孔子愀然曰: 老漁夫就講到”真”這個東西,而孔子聽了居然是聽不懂,所以”孔子愀然曰”,他很愁苦地問這個老漁夫說
“請問何謂真?” 就是”真”是什么東西啊?

當然可能第一次讀莊子的人,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會覺得這個孔子怎么這么差勁啊,就是真假這么簡單的東西,難道他還搞不清楚嗎?

可是實際上啊,我們的大部分人,其實包括我都是常常在反省到底我這個時候活得真不真這個問題,就是真這個東西是很不容易把握的,因為人是很會欺騙自己的。

原文 翻譯
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真”這個東西是他里面的一個好像是很純粹的能量凝結出來的東西,如果你沒有這個”精”、”誠”這個東西就不能動人,你的能量就不能影響外在的世界,那這個影響外在世界是怎么樣一回事呢?當然這邊舉得是非常粗淺的例子,他說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內在感情不真的話會怎么樣啊,
故強哭者雖悲不哀, 比如說一個小孩子他要買玩具,父母不給他買,那他就在地上大哭而特哭,那他媽媽站在旁邊看,大概心中沒有哀傷的感覺,就覺得很討厭,對不對”就是他哭得再大聲也沒有用哦,因為這個哭不是真,他要這個玩具才是真
強怒者雖嚴不威, 這個真的是這樣子,我曾經看過有人去幫忙別人吵架,就是他本身根本對對方沒有一點情緒的,他只是因為有人找他幫忙吵架,那他就幫忙吵,那他吼得很大聲,可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就是看起來不是很想吼得樣子。
強親者雖笑不和。 我們家人很多人都很孤僻,可我媽媽每次見到任何親戚朋友就會說什么:”哎呀,你這件衣服好漂亮啊,在哪里買的””就是要表現出很多社交辭令哦,可是人家都知道這個人跟我的距離是十分遙遠的。
真悲無聲而哀, 如果你真得非常悲傷的話,你根本不用哭出那個聲音,人家就會覺得很悲傷。
真怒未發而威, 人真的很生氣的時候,其實他不用發脾氣,人家都感覺得出不對勁的,對不對”那感覺還蠻恐怖的
真親未笑而和。 如果你跟一個人真的關系非常好的話,就可以直接說對方的缺點,那交情不好的,我就要說你這衣服好漂亮啊在哪里買的。

我們人其實往往都會有那種代償反應。就好像說啊,老公有外遇之后,結果回家又會帶巧克力又會帶禮物哦,就是我們常常會掩藏我們真正的情感,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真正的情感在我們的道德標準里面是不對的,所以為了要隱藏自己的真心,所以要做很多捏造出來的相反的活動,可是這些相反的活動其實都是很假的,那你用這些相反的活動想要讓你的夫妻關系變得更好,其實不太可能的,因為這里面沒有一個真正的能量在里面。

原文 翻譯
真在內者,神動於外, 如果你內在的這個想法念頭,甚至是渴望是真心的,自然而然你的外在世界就有很多看不到的世界的能量在幫助你,可是你要動到這個外在世界幫助你的能量,在你的人生中可能會有很多讓你意想不到的幫助你的奇跡啦,或者是巧合啦,這些事情必須你真的要這個東西才行。

那我們現在的人,有的時候其實并不是真的要這個東西,就比如說很多人他會覺得他真的要健康,可是實際上他只是怕生病而已,他不一定對健康這個事情本身有多么大的渴望。那那種如果你是因為你怕生病哦,而很小心地,每天吃東西都很小心,怎么樣做運動啊怎么樣,我當然不是說這樣身體一定會壞,但也不一定會好哦,就是那種因為恐懼而去做很多很多努力的人哦,往往哪個結局我的感覺是往往會壞到不可思議哦,那必須是你真的很喜歡這件事情才行哦。

原文 翻譯
是所以貴真也。 所以人的生命里頭,值得把這個價值順位放到比較前面的,是”真心”這個東西。

如果我們人生里面呢,自己有意識的選擇某一個角色某一個分位的話,那我就覺得我們應該把我們這個角色、這個分位的事情做好,我并不是很主張人要任性,我只是認為人要誠實而已。

原文 翻譯
其用於人理也, 如果你要把這個真的東西用在人際脈絡的這種種種互動上面的話,
事親則慈孝, 這個地方的論點是很漂亮的。他說呢,
如果你要用真心去跟你的家人父母相處,要的是“慈孝”,”事親以適為主”,這個舒適的”適”,就是大家相處起來是開開心心、舒舒服服的。

那么我想哦,我們誰都希望自己跟自己的家人相處是開開心心、舒舒服服的。但是非常不妙的一件事就是你自以為很努力,可是沒有這個大家開心的結果出來。

原文 翻譯
事君則忠貞, 服侍一個帝王是那個時代的說法,那現在的講法哦,就是比如我們在一家公司上班,那你要怎么樣好好的為公司效力呢”他說”以功為主”,就是你有對這個公司的產品啦、業績啦、收入啦、利潤啦這些事情,你有確確實實做出成績來。
飲酒則歡樂, 像喝酒這件事情,大概也只是一個象征性的指稱。

我們有很多活動,自以為我們做它的目的是為了開心,可是如果照這個莊子這邊的說法是,如果你是為了開心喝酒,但你為什么會喝醉了,發酒瘋,然后弄得大家都不開心呢?就是說如果你真是為了開心而開心的話,照理說不應該制造出那些不開心的結果才對,那結果為什么喝酒會不開心?我想現在的一般說法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你喝酒是為了逃避痛苦,所以你喝了酒之后,你所要逃避的東西反而會變得更大,所以你會制造出痛苦來。

就是如果你要快樂的話,你就會在任何一個情景里找到讓你快樂的那一件東西,然后好好把握住他,可是我們一般人自以為要快樂,可是在那個過程里面東挑西挑讓自己不快樂,那這樣子就,就是你那個要快樂的念頭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有沒有想到你的心在那里東挑西挑的時候,那個念頭的來源就是你不要快樂。

原文 翻譯
處喪則悲哀。 古人,就姑且說儒家好了,制定出一套葬禮的禮節,在它的非常根本的地方,其實是為了健康的考量。就是說如果一個關系跟你很靠近的人忽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你會有很多悲哀的情緒需要發泄。禮法就會讓你在墳前怎么樣怎么樣跺腳、哀嚎啦,主要是讓你有一些類似心里治療的發泄的動作。甚至是跟你關系很不好的一個人其實也有同樣的情緒,就是負面的情緒也是需要發泄一下。就是說一個葬禮的整個過程是會讓人調理他殘留在那邊沒有辦法化解的情緒。
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
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 你如果真心要跟父母好好相處的話,那你就跟他好好相處。

什么叫做真心好好相處?就是在這個片刻,不管你的父母犯什么怪,你都不要發脾氣。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哦,人家把你生出來,讓你能夠活到現在,那總是有恩惠,總是要懷著感謝的心來面對父母。

那至于說是父母的很多毛病,比較老實的問自己、問大家這樣的問題,就是你父母的毛病真的歸你管嗎?就是他要你管嗎?你講他有用嗎?如果沒有用的話,那就不要生氣了。

原文 翻譯
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喝酒的人,那你喝酒就高興了,對不對”你不要去挑什么這個酒杯不夠高級這一類的問題,就是能夠讓你開心的事你就好好的開心,不要給自己設下很多很多的障礙來讓自己不開心。

我覺得你如果從《漁父篇》的整個篇章的框架來看的話哦,你會發現其實之所以會變得很難,是因為你有很多的”我應該”,就是”我應該這樣才是對的”這樣子的一種想法。

但是道家的學說,非常要求的是你自己能不能跟你自己做朋友這件事情,而且跟自己做朋友并不意味著自我感覺良好哦,就不是覺得我這樣很好。因為很多事情哦,做了會讓自己開心的跟自我感覺良不良好是一點關系都沒有。

一個人會騎機車跟不會騎機車,跟這個人的本質有什么關系”就是跟我是不是好人有關系嗎”其實不太有關系對不對”就是騎車只是一門技術而已嘛。

那同樣的,把話題講大一點,一個人是不是很成功、很偉大這件事情,其實跟一個人的本質自我感覺也不一定有關系。因為成功也只是一種技術而已,尤其現在這個社會很多成功要用一些很奇怪的方法,就不是很正道的方法才能成功,那你說一個事業很成功、賺很多錢的人,他的自我感覺就是應該比較良好嗎,其實也很難說。

我覺得成功是一種技術,就像開車就是一種技術一樣。其實你會不會開心,重點是在你喜不喜歡做這件事,因為我在一個很真實的層面,對這件事情沒有愛。所以我會覺得技術這個東西,是你有愛的話,就如果你剛好你的愛就是賺錢就是成功,那很好,那你去賺錢就會成功,你會很幸福。我是那種就算你給我錢我都不一定覺得很開心的人,我開心的地方都在別的地方,所以這種人才難養。

我們到底能夠對自己多誠實?絕不是大家都覺得這樣子做是對的,你就去做你就會幸福。沒有這種事。如果你很成功,能夠幸福的話,那是因為剛好你很享受成功這件事,而很多人是不能享受這件事的。

成功也好,偉大也好,這些事情在道家來講,都是非常外在的、別人的聲音所形成的框架而已。那可是我們自己能不能發現我自己怎么樣才能幸福哦,這是很要緊的事情。如果我們人如果能夠真的誠實到知道自己要怎么樣才能開心,我覺得那還是對我們人生很有用的一件事。當然以別人的標準,跟你成功、跟你的什么都沒有關系。可是我覺得對自己來講,是很有用的一件事情。

每個人能夠幸福的點真的很不一樣,扮演別人認為的成功角色不見得能夠感覺到幸福,是很危險的事情哦。

原文 翻譯
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 其實一個人哦,在面臨一個某某人離開這個世界這種情緒的了結,調理這個情緒其實跟所有的儀式不見得有正相關,比較跟你自己的內在的運作有關系。

這個東西的重點其實不在于葬禮豪不豪華,或者是請了多少和尚來念經,那些周邊的東西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內在的情緒能不能透過這些儀式把它化解掉。

原文 翻譯
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我們世界上的一般人都會設定出一套標準,這個標準我們姑且稱之為禮好了,這是我們世界上的人大家設定出來的。可是你真的做什么事你會開心,你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這實在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其實人真的強迫自己去愛或者是強迫自己去不愛,都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這個東西好像就是你出生前就被注定的一種生命的詛咒哦,那我就覺得這種生命的詛咒你還是老實一點接受它,日子會比較好過。如果我的人生就是坐在瓦斯爐瞪那鍋藥會比較開心的話,那我就坐在瓦斯爐前面瞪那鍋藥好了,這一點都不偉大,可是也只好這樣了。

現在有很多很多的書,會叫我們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當然這是一個蠻不錯的一個說法啦,可是我會覺得我們不能夠很假的來聽,就是我覺得我們的頭腦首先要練莊子的《齊物論》為主,應該把這些東西洗干凈,就是那種”我應該怎么樣”那種想法。

”應該”這件事情是非常的吊詭的,就像比如癌癥,那我應該要樂觀的面對我的人生嗎?其實這也未必,有好幾種癌,是千萬不能夠樂觀面對的,越樂觀會越長大的。像臨床上觀察,癌癥患者發現自己得了癌病,就會很沮喪,覺得就好像人生整個都很絕望。偏偏淋巴癌的患者,常常會有一個很奇怪的表現,就是:醫生,你幫我做化療,我跟它拼到底,我要打贏它!就很奇怪,就好像要拼到底的那種斗志,那它剛好會養出淋巴癌,那如果你淋巴癌的話,那請你說:哎,那死了算了,你還是消極一點比較好。有些病你消極一點反而日子好過,樂觀反而不一定比較好。這都是很難講。

原文 翻譯
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其實圣人,就是能夠很誠實的面對自己內在的那個呼喚,然后就真實的走上那條道路,這樣就好了,這樣就很幸福了,并不會因為這個外在世界怎樣是比較對的,不會為了外在世界的價值觀而去走錯路。

世界上有一些認為的框架啊,有些你沒有興趣不小心走進去了,那其實是蠻可憐的,那甚至比如說,一個人可能有些事情他是有能力的,可是他也可以沒有興趣,就只好做一個工作,混口飯吃,可是即使我有這個能力,可是其實我并不喜歡這件事情。那這樣子的話,也不是很幸福啊,那當然我講到說別人的需求,可能聽起來好像講的是我們去上班賺錢的職業,但其實我說的不是職業,我說的是一個氛圍,就是你有沒有興趣當人家的父母,你有沒有能力當人家的父母,就是任何一個生命之中的角色,都要很小心,對自己很誠實的。

原文 翻譯
愚者反此。 但是呢,笨蛋就不是這樣子,
不能法天而恤於人, 不能夠順著自己內心的那個真正的呼喚,
恤,就是擔心的意思,就是擔心他人的眼光,都很在意別人眼中我是不是一個成功的人,是不是一個正確的人
不知貴真,
祿祿而受變於俗, 在那邊忙來忙去的,那為誰辛苦,為誰忙啊,就是為了外在的世界的眼光而忙。
故不足。 所以他不管怎么努力,他本人都還是非常的空虛、不快樂哦。

我是覺得啊,以我這種好像是還蠻能夠多做一點功課做一點研究的人哦,一個禮拜就蹲在瓦斯爐前面看火哦,別人都講都覺得我這個人真是糟蹋人生哦,就是很空虛,可是我本人會覺得還蠻充實的,對不對”反過來講,如果我因為我有人家愿意購買我教書的能力,那我開很多很多的課,然后賺很多很多的錢,當補習班名師好了,可是,不讓我在家里面熬那鍋藥,其實我賺很多錢,當補習班名師,我也很空虛啊。如果有人只要他能夠教很多學生,他就快樂的話,那他就教很多學生,這樣就很好。但是我不是啊,我會覺得那么多學生我跟你們都不熟啊,人際關系來講,我根本不是跟很多人互動的那種,就是胃口非常之小的,

原文 翻譯
惜哉, 我覺得老漁夫講孔子其實是講我們大部分的人,
子之蚤湛於人偽而晚聞大道也。” 你這個人真是可惜掉了,明明是一個智商很高很聰明的人,可是你就太早精通人類世間的這些很假的東西,已經到了習慣成自然了,就一舉一動都是假的了,然后這個時候才說:哦,我要修道,那這樣子你還能回頭嗎?

我想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哦,有的時候我們為了一件自己沒有愛的事情努力了很多年之后,我們會變得非常心虛,可是也非常頑固的人,覺得我這樣做我是對的,再也放不下它了。并不是因為這件事情使你幸福,而是因為你已經為了這件事情損失了,付出了那么多力氣了。

原文 翻譯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 那這個最后這個篇章的這個收尾啊,就孔子又再拜而起哦,就是又趴下去跟老漁夫行個禮了,
“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 然后起來呢孔子說了一句話,超感人:今天啊,真是我孔丘啊,得到了這個莫大的寶貴的緣份啊,簡直就是老天爺可憐我啊。
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 如果老先生啊你不嫌我玷污了你的這個這個光環的話呢,那就讓我在你身邊,幫你做一些打雜的事情吧,你也不用真的告訴我什么,而身教之,就是你過日子,我在旁邊看著學就好了,我不會煩你的哦。
敢問舍所在, 請問你住哪里呀。
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 請讓我到你家去跟你學,讓我能夠終于卒學。那日本人說畢業就是叫卒業嘛,對不對”就是終于可以完成這個對大道的這個學習。

最后這個老漁夫噢,其實在之前的一些對話之中,其實已經看出這個孔子這個人,其實并不是這條道上的人哦,就是孔子他其實一直,他的內心還是有一個我要做一個偉大的人的標準,我要怎樣才能夠拯救世界,就是都是問些比較聽起來很有光環,很偉大的心愿,甚至或者說悲怨,在那邊控制著他整個人生,他并不是真的對自己活得幸福這件事情有興趣的人。

原文 翻譯
客日:“吾聞之, 然后老漁夫就說:我聽說啊,
可與往者與之,至於妙道; 可以一同走的人,兩個人就可以一起結伴走到這個有道的境界。
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 不能一起走的人,你不要帶他上路
懼勿與之,身乃無咎。 千萬不要亂給他這些東西,免得惹禍上身。

那這個老漁夫好像已經覺得他跟孔子講這些已經開始惹禍上身,這人都已經提出要跟他到他家去哦。

原文 翻譯
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 他重復兩次,就是說,你要自己加油哦,我要逃走,我要逃走了哦。
乃刺船而去, 然后就趕快,撐起這個船蒿
延緣葦間。 就是他還不敢走太明目張膽的水路,要走得草長得比較茂密的地方,要藏躲貓貓的啊,要把自己藏在蘆葦之中,這樣子,這個潛漕。那這個然后呢,這個老漁夫逃走了啊。
顏淵還車, 然后呢,孔子的徒弟就走上來了。”顏淵還車”,就好像顏淵是當孔子的司機,所以他就過來倒車來接孔子。”
子路授綏, 子路遞韁繩。然后就是都是學生服侍老師,都有一套很漂亮的禮法,就是怎么樣,他倒車過來,開車門,然后請老師上坐。
孔子不顧, 那結果孔子呢就不理他們
待水波定,不聞孥音而後敢乘。 孔子這個行動非常的妙,就是他在水邊好像看著老漁夫不要他了,這樣悵然若失,然后呢,學生就開車來接他,對不對,然后呢,他在干嗎”他一直在那邊等,等到聽不見那個老漁夫劃槳的聲音之后,然后再上車。

這什么意思啊,就是這樣的一個畫面啊,好像就說,他如果,他覺得,我如果就在這個老漁夫面前就很大牌的坐上車,就顯得我很不謙遜。所以等他看不見了,我再大牌的坐上車,就是他,還是非常在意他自己在老漁夫心中有沒有維持著乖寶寶的形象,你知道有那種感覺,就是孔子,他整個在這個故事里面虛構的孔子,他整個人就是非常在意全世界怎么看待他的,所以他要做偉人,因為做了偉人,大家都會當他就會看待他很高的評價來看待他。但現在遇到這個老漁夫了,他要覺得我要表現得很謙遜,等他看不見了,我再上車。這樣子的一個,很做作的一個畫面。

原文 翻譯
子路旁車而問曰: 子路在旁邊看老師上車了就問
“由得為役久矣, 老師啊,我在你身邊啊,幫你處理這些雜事啊,也已經那么久了,
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從來沒有看到有人在你面前可以那么大牌的。
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 從前我見到的就是說那些有一萬輛車或一千輛車的這個國王,跟老師見面的時候。這個從前大概就是,其實現在也一樣,什么富豪家里有多少輛勞斯萊斯之類的哦,就是用車的數字來看這個人的社會地位哦。
未嘗不分庭伉禮, 分庭伉禮這個成語就是這里出來的。
分庭伉禮,就是孔子一個平民百姓見約國王的時候呢,他的態度就好像這個國王他有一個朝庭,有一個國土,那孔子是一介百姓,而孔子他的態度也是一副:我也有一個朝庭,我也有一個國土,跟你一樣的大牌的態度在面對他們。他說,不但表現的跟那些國王一樣的大牌
夫子猶有倨傲之容。 而且老師你還會對這些國王露出一種吡之以鼻的態度來哼他一下,表現出其實我比你更了不起。
今漁父仗孥逆立, 今天,剛剛這個老漁夫,撐著這個拿著這個竹竿,對著你就這樣站著,
而夫子曲要磬折, 你啊,彎腰,鞠躬,就像敲木魚一樣。”撇酷撇酷”這樣一直敲。
言拜而應, 跟他講一句話都要趴下去行個禮再起來回話。
得無太甚乎? 老師你好像有點表演太過度噢,這個,就是你你見到國王都那么驕傲,你見到這個漁夫,這個德性又是怎么樣的
門人皆怪夫子矣, 學生們都覺得老師你這樣子很丟人,形象不好
漁人何以得此乎?” 這個漁夫他什么東西,配你這樣子對待他。
孔子伏軾而歎曰: 那結果呢”孔子在車上聽到子路這樣講,就覺得自己教育失敗啊,很失望,然后就趴在車前面的那個木柜上(孔子伏軾而嘆曰),就”啊啊啊”的這種,我的什么爛學生啊,我非常的痛苦啊,就是白教你了。他就趴在這個車前面啊,這個就開始罵
“甚矣由之難化也! 子路啊,你這個人那就是太難教了,怎么樣教你都好不起來。
湛於禮義有間矣, 你呢泡在這個禮儀之中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
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 而你這個粗劣的,像野人一樣的心到今天都沒有改好。
進,吾語汝! 你給我過來,我要罵你。
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 你看到長輩不尊就是沒有禮貌,看到賢人不知道尊敬就是沒有愛心。

其實這個時候,孔子又跳回到他自己原來的那個思維系統了,對不對。其實老漁夫跟他講的既沒有關系到愛心,也沒有關系到尊敬。老漁夫只是跟他講做人要誠實而已,對不對”可是孔子就開始說什么,你要有禮貌,你要有愛心這樣來罵學生,又回到原來的孔子。

原文 翻譯
彼非至人,不能下人, 接下來講的話更加夸張,他說:下人就是把人家踩下去,
就是這個人如果不是偉大到極點的人就不能把我踩下去,
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 像我啊,就是沒有辦法有人家那么有本事把人家踩下去,所以不得其真,就是我沒有得到把人家踩下去的真傳,所以他一輩子都在那邊受那么多挫折。

這孔子他講到哪里去啊,這老漁夫講得真這個東西,他說我就是因為沒有得到這個真,所以才會把人家踩下去,所以我才一直在受傷。那這個他的整個解釋,好像他都已經偏掉了

原文 翻譯
惜哉!不仁之於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 哎呀,這真是太太可惜啊,就是人啊,沒有愛心這件事情是最糟糕的,而沒有愛心之人哪,就是你子路最會啦,就是你最會沒有愛心這件事情,就開始抬出愛心來罵學生。
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而且道這個東西,大宇宙的原則這樣的東西是一切的事物都必須依循這個原則來存在的。
庶物 “庶物”就是任何一樣東西,沒有道就不能存在的。
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要合乎道才能運行于這個宇宙之中。
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 做事情如果背叛了道這個東西,背叛大自然之中的這個大宇宙原則的話,那做事都做不了,做不好的,那要順著這個原則做事情才能夠成功的
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 所以圣人對于有道的東西呢都是很尊敬的。
今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 那剛剛那個老漁夫呢,可以說是有道之士,
吾敢不敬乎!” 我怎么敢不尊敬他呢

這個篇章在這里就作結束了。

雖然孔子最后的收尾講得還不錯,可是,你就會看得出來,道家的這個寫作的人,一直在酸儒家。他整個劇情的鋪陳就暗含著非常多的這種惡毒的諷刺。那我想呢,這個莊子里面這個篇章啊,這些酸人的部分,我們就姑且不要太考慮啊,就是他講的東西對我們只要有用的,我們學起來就好了。

今天發的講義是上次我談到那個那本英文書《Powersandmagicduel》,這個神力與魔力的對決,就把他書里面的一個表格印出來。這個書就是要講肌抗力學,跟第四篇人間世的氣聽法有一點關系,所以我就還是順便講一點點好了。這個作者的研究發現,人類的身體其實是對于這個宇宙里面的所有的訊息都是可以接收到的,就好像人類是一個天線,只是我們的頭、大腦還不能解讀那些訊息而已。沒有成年的人,他有一個器官叫做胸腺,成年人胸腺就開始退化掉了,是一個對整個宇宙訊息的接收器。胸腺對于整個宇宙情報的感應,是可以呈現在一個人類的肩膀肌肉上面的,雖然這是肌抗力學。就是說你把手伸直,如果叫他說一句話,如果那句話是實話的話,那你壓他的手會很不容易壓塌,就是他的肩膀會比較有力量,就是胸腺的訊息會直接傳過去。但如果那個人講的話是謊話的話,你壓他的手就松掉了。這個人的身體接收到的情報,可以從人體的這個肌肉的力量的忽然變強或者變弱而以受體的角度去分辨這個情報是真的還是假的。

后來肌抗力學,有人做了一個比較簡化的系統,就是一個日本人叫大村惠昭,他發明是用手指圈,他現在英文叫O-ring,就是用他大村的大的發音,那我就叫做大村圈。其實大村圈比壓肩膀要不準一點。大村惠昭博士叮嚀他的學生,不要自己圈自己捏,要請別人測試比較準。那通常這個測試是這樣子的:隨便拿兩手指頭,這樣捏個圈,捏到你覺得的最用力,然后呢,你請人家幫你掰開。如果說的是真話,就掰不開。那我說一句謊話,我還是捏到最緊,一掰就開,就是這樣子。你們現在,這個其實很奇怪,你如果說謊話,不是真實的話,它這個肌肉會突然沒力,他如果就是手指頭圈會突然沒有力。當然其實很多人都不準。

因為肌抗力學會有許多亂七八糟的變因,比如說你應該把身上的電子器材跟金屬器材拿掉比較準之類的。所以通常都是同一個問題,找多幾個人來測試,然后選擇最大公約數會正確。

結果這個肌抗力學的老祖師就發現,其實任何的東西都有一個磁場還是能量上面的波動,而這個波動的頻率有高有低。他就姑且設了一個分數表,就是把人的心境設一個分數,當然不是說1000分就是200分的五倍,不是這樣,他那個分數比較像是分貝。那他就發現就是說人類的一個心境的這個進步跟墮落的那個關卡,當然是在200分那個地方,那200分他稱之為勇氣,就是一個人如果能夠開始做到不要被恐懼控制的話,他的心境才開始能夠進步。但如果一個人是常常是被恐懼控制,他的念波就會讓他的心境越來越墮落。

發動勇氣之下的比較低級的念波,心境就會更加的低落,驕傲、憤怒、欲望、恐懼、悲痛、麻木不仁、罪惡感、還有羞愧之類的。我們在教人時候,常常都會用恐懼去威脅別人好起來,或者用憤怒去威脅別人好起來,或者是這個用罪惡感去逼迫人家好起來。可是其實這些東西都是一些很低等的念波,如果發了之后這個人的心地就會更往下掉。

這個表也是很粗略,因為人類有非常多的或者正面或者負面的心境是不在這個表上面的,這只是大約說一說而已。

只是這個表正好有一個用處,因為有些人真的會很笨地用自責的方法,用罪惡感想讓自己好起來或想讓別人好起來。可是這樣的手法其實是沒有用的。

那人要怎么樣好起來呢?

  • 200分:從200分開始往上看,第一個是你至少要不要被恐懼控制,就是做事情要有承認事實的勇氣,有對自己誠實的勇氣。

  • 250分:200分上面這個250分的這個neutrality這個心境,就是正負相交,就是中性化,我們一般的說法叫作淡定,那如果用道家的詞語叫沖和。就是這個東西的正面跟負面能夠調和。那像真正的這個修道人所謂的進入什么禪境的心境,什么不動的心境,那個是很高的,那是六百分的五六百分以上的那個地方的。那這邊只是淡淡的安定,什么叫淡淡的安定?就是遇到一些事情,如果我們是學過齊物論的人,我們能夠看到他好的一面,也能夠看到他不好的一面,于是你就不起什么情緒了。這不是什么大喜樂,不是什么喜樂心境。但至少能夠淡淡的安定,就是心里頭就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啊凡事都可以看到他不同的面向,就不要起什么情緒。你能夠做到這樣的話,我覺得其實他這個勇氣心境也好,淡定心境也好哦,大概都是會讓人對外在世界比較能夠放得開噢,比較不會那么執著的。我就覺得如果一個人要修煉,莊子的齊物論就是非常之原道這個淡定心境這一塊。就是你如果能夠讓自己的心力到達他這個250分的地方的話,其實之后就蠻容易再進一步了。噢,可是如果你一直都是糾結在那200分以下的那些東西里面的話,那就會很麻煩。

  • 300分:那這個250分以上那個300分的心境啊是甘心心境,就是你如果要一個什么結果的話,你就會能夠心甘情愿地付出你要付出的努力。你如果要做一件件事,你需要準備的種種都要準備好,如果你做功課做的很清楚,知道這個教要做這些你不愛做的事的話,就不會去了,那這樣就不會生氣了。

  • 350分:容受心境,其實我之前在講齊物論魍魎問影的時候其實也講了一些。就是一件事情發生在你面前,可能你會很不認同,或者甚至我們是很受害的。可是從某個角度來講啊,其實說不定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有些因果存在于其中,因為不知道,所以不能計較。但是如果能夠,我覺得齊物論練得好的話,要到達350分的容受心境是蠻容易的。

  • 400分:400是名利心境,什么事都要講道理。一個宗教,他如果不斷地對他的偶像,不斷地拜,其實這也只是人類的一種心理上面的一個技術而已,就是我們希望能夠跟自己內在的更深的自我有所聯接。但有的時候,人類會把這些東西投影在外在的世界,把他設為一個神佛,但你對神禱告,其實就是對你自己禱告,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技術而已。人跟自己內在要做個聯接,是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花招。抽塔羅牌、易經卜卦,都只是一個人類跟自己內在的聲音聯接的技巧。

  • 500分:愛的心境。400分名利心境那最右邊那邊有一個”舍相”這個詞,那個舍相其實一般翻譯作”抽象”。作者說一般人,如果很用功的話,到達了400分的心境之后,要再進步到500分其實是有難度的。他說那個400分的心境要突破到500分的那個困難是在于這個人能不能放下他的象征符號。這是一個很妙的說法。

因為我自己,比如說在中醫這一塊,我覺得我2007年到2009年這三年全部都是在這件事情上面掙扎,就是我能不能放掉中醫的這個象征符號。中醫講說人什么什么陰陽五行,對不對”陰陽是象征符號,什么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是象征符號,那你要走進這個門檻的時候,你必須用這些象征符號來說對不對。什么什么金克木,什么水克火,什么內臟的,但是那些全部都是象征符號。或者中醫認為說人的體內有什么什么,腎臟中有陽氣,因為陽氣會把水蒸發,這些全部都是象征符號,不一定是絕對的真相。可是當你進入了一個專業領域之后,其實你就是被套在那個專業領域的象征符號里面。甚至像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科學的世界,難道沒有象征符號嗎,就像有人說學科學就是假學,因為我們整個世界是一個虛構的世界,對不對”其實這些是我們以為是真相的東西,往往都只是是象征符號而已,就是能不能突破自己的頭腦這層障礙,是在于這個人能不能超越名利心境。那過了名利心境的話,這個500分的愛的心境,其實我覺得人哦,到了過了500分的心境,就是說,這個人在自己無意識的一舉一動之中,會讓自己及周遭的人都好起來。

我覺得到愛的心境的時候,就已經不是這個人自己覺得我很有愛心我要熱心助人,不是,而是這個人他,我覺得到愛的心境就幾乎要,需要有點那個什么通靈人的那種說法。就是他在不知不覺之間做的一個決定,會讓大家都得到好處。而這個東西,完全是要靠天氣的,就是靠更高的世界一些引導,可能不是人自己覺得的表面意識做得出來的事情。

那更高的心境,我已經不知道該什么講,因為我完全邊都摸不到了。當然這個作者在1996年的時候提出來的那個修煉方法,好像有點可笑。因為他的修煉方法,是這十幾年一直在改變,一直在成熟的。那他1996年提出來的修煉方法,他說我們可以測一個東西,他這個能量是多少。比如說這個偉大的畫家畫了畫,他的分數是有600分啊,或者什么的那他就說,你知道是什么,就是一個禮拜去接觸那些分數高的東西。然后他說如果你能夠做到一個整個禮拜密集的接觸這些頻率很高級的東西,那你就會有一大堆豬朋狗友突然跟你絕交,然后電腦就突然當掉,然后里面存的什么色情存檔都會自動燒焦,然后你的生命之中好能量會把壞的能量全部彈掉,那你的心境就提高了。

那什么東西是分數比較高,那你就自己用肌抗力學去測試啦。我對于自己的肌抗力學的精確度是非常懷疑的,所以我不想給各位同學任何標準答案,就是你自己回家練手指看看哦。那比如說,莊子這本書有幾分哪,要問就問你說莊子這本書,他說那個什么700分以上就是開悟者的心境了,那個作者他提到一個事情,就是他曾經測過一個叫德雷沙修女的人,她的心境是差不多700分左右,是他人生中遇見過最高的一個。他說什么,他的體驗是說,當這個德雷沙修女走進這個房間的時候,那個房間里面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動惡念,就被她的善念光輝壓住了,這是之類的說法,就是姑妄聽之。那這個,那我不曉得同學如果你們捏手指圈,莊子這本書有幾分哪,這樣子說好了,我們來說一句,你隨便捏手指圈,請旁邊人幫你掐掐看。我們說莊子這本書有超過500分。有”還算緊,好。有嗎”有。那莊子這本書有超過600分”有沒有”好像還算緊。好,那我們測700分,還是手指已經累了哦”莊子這本書,我已經累了。莊子這本書有超過700分”好像還是有哎。還是有哎。好,那我們接著設高一點,這樣太慢了。莊子這本書有超過950分”沒有,松掉哦。松了,我的950是松的。你有啊”900沒有。所以大概700至900之間哪,差不多那種感覺哪。我那個好像是?就是之類的。當然我覺得這種東西你不要太相信。因為主要是我的手指頭,我根本不相信。我覺得我的肌抗力學,應該有很多雜質,那就900吧,我在家里面測這莊子是900。1390啊”對不起啊,這是很奇怪的游戲哦,竟然見這種奇怪的游戲。那我測莊子這個人,我測,我知道的這一類的書哦,我測過的最高的分數,是曉芳助教今天上課前看的那本書,那個有1000分,可是這本書是日本人寫的,高曹興至的書,那個高曹興至的書的中文版翻譯的爛得非常可怕,我跟你講,你除非直接讀日文否則它中文版幾乎不能看。就是他的中文版,很有問題,

所以我不太敢隨便推薦,那個翻譯的錯的實在是太兇了。那個零極限那本書我測試810分,可是這個高曹興至這個,我講沒有用,因為這本書我真的不太想讓你們不看日文版。因為他,他的生平大概就是1970年代,日本最強的通靈人吧,就是他,他的那個,他就是能夠看到人身上跟著的那種地獄靈啊,或者是什么東西。然后靈魂可以自由離體,然后也能夠,就是比如說這個人身上有他的,這個人生病他身上是有跟著地獄靈,他就會要這個生病的人本人反省自己的動的不對的念頭,因為人是動了不對的念頭才會引那些魔來粘到自己的身上嘛。然后他也同時會在靈界的世界跟那些地獄靈溝通啊,就是讓那些地獄靈做反省,變成能夠回到天上的狀態,而之類之類的書。那他的書里面,又有一些,他的書,因為他的書我是看日文本,所以,當我看中文本,每次看的我都心驚肉跳的,就是翻譯的那個扭曲很糟糕。然后他因為他的靈能力是強到,就是說他自己能夠想得起他從前出生在地球的往世的事情,而他身邊的他的學生們,他也有辦法把人家的潛在意識拉出來。就是比如說他,他的??就是有一段時間他的意識是處在這個2500年前古印度的佛佗的意識,就是他用佛佗的整個意識在活

現在的生活。然后他,他身邊的人,他能夠把人家的潛在意識拉出來,所以那些人可以在他面前講出古代印度的話跟他相認,就他身邊的某個人其實就是2500年前在印度的誰、誰、誰,這樣子,就是這樣子一個當年日本的靈能力者來講的話就是最強的。那這個是已經超過我所能感知的范圍,所以手指頭圈目前為止是這個人的書是分數最高的這樣子,可是中文版沒辦法,那個出錯,翻譯的錯的好離譜。但是他,你說,我看日文版的,我會覺得收獲蠻多的。就比如說,他有一本書,他有一本書叫作《餓靈》,他的餓靈的第二集啊,他就講一個故事,他講說有一個女的一身都是病。然后呢,他說他這一輩子,看過那么多那個死掉以后不能歸天的那種地獄靈,他說,他第一次看到血池地獄是在一個女孩子身上,就是那個女孩子她是,好像是出家的尼姑吧,那,因為出家她,可是女孩子有很多那種肉體的欲望,沒辦法發泄,然后就變成她常常在想那些樂心的事情,然后就變成一大堆色情的地獄靈都頻集到她的子宮里面,所以她子宮里面就形成了地獄界,他在一個女孩子宮里面看到血池地獄,然后那女的,當然每次例期來時都痛到要死掉一樣,然后就叫她怎么反醒,然后怎么樣跟那些地獄靈溝通,然后把她子宮里面那些魔全部都請他們離開這樣子之類的,就是這一類的書。那就是我覺得像這樣的書,它的幾個重點比較是,就是我們對于自己的每個念頭都要很有意識要很小心,因為你光是動什么樣的念頭,那有什么跟你同類的那些不干凈的東西就會被引過來啦,大概是這樣子啦。那當然,他還有些作品是講到說人要怎么樣反省之類的,怎么樣洗掉自己這些不干凈東西之類的這樣子,但我講都是很粗啦,就是人家書其實也是白話文,他寫了很多本,所以我也只是大概說一說而已啦,這樣子。那這個,所以像現在,我們就是大概看到,我覺得這個表,我覺得說,也只是大概看到一下人的心境一個約略的版圖。那么如果我們自己反省的時候看一看,就是我們如果常常都是處在這個分數非常低的心情之中的話。那我想,那還是要稍微花一點功夫,就是讓自己活得不要那么糟糕的一個狀況噢。因為如果常常在動這些低于200分的念頭的話,那其實心力會越來越弱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63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9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7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65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0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9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3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8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9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5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8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