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欣現在少有作品,最著名的是她的婚姻。
最新的動態,是在社交配體上拍視頻,分享防曬、護膚和穿搭心得。
圖片來源:洪欣小紅書
很多人,認識洪欣,恐怕還是因為她是張丹峰的老婆,以及之前沸沸揚揚的“出軌門”。
可是,這個今年48歲的女人,在早年的香港,可是曾經和李嘉欣、朱茵、蔡少芬同時期并立霸占熒幕的四大美女。
1993年,港姐云集的《原振俠》讓洪欣名聲大噪;
在《詠春》里扮演豆腐西施,驚艷眾人;
在《如來神掌再戰江湖》里,飾演風清清、《劍俠恩仇》里飾演月映沙丘、《刁蠻公主》里飾演靜修師太。
風光一時無二。
美人到底是美人,難怪顛倒眾生。
然而,命運似乎卻并不眷顧美人。
洪欣無疑是渴望感情的,這從她愛上一個人,就不管不顧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來。
遇到動了心的男人:不管不顧,一往無前,飛蛾撲火,把自己置之度外。
然而,從莫少聰到張丹峰,洪欣對男人的選擇,都是不夠聰明的。
1997年,洪欣在搭檔莫少聰拍攝《亡命天涯》時,二人因戲生情。
莫少聰年輕、帥氣、英姿勃發,是當時香港有名的打星,無數女孩的夢中情人。
兩人交往期間,莫少聰一直否認二人是男女朋友關系,即便這樣,洪欣心甘情愿和莫少聰維持著不見陽光的地下感情:
只要有時間,洪欣就去劇組探班,看望莫少聰,還因此被香港媒體戲稱:跟得夫人。
而莫少聰,自始至終,都沒有承認過和洪欣的感情,直至二人分手,洪欣懷孕,莫少聰仍是絕不改口。
留給洪欣的,是一段結束的感情,一個自己深愛卻負了自己的男人,還有一個孩子。
這是第一段故事的結尾。
遇到張丹峰,是2005年,洪欣34歲,也是大好年華,一切都還來得及。
當時,洪欣轉戰內地,正是越來越順利的時候.
洪欣34歲,張丹峰24歲,10歲的差距,以及洪欣還有一個未婚獨自撫養的孩子,都沒能阻擋洪欣“下嫁”張丹峰。
是的,是“下嫁”。
因為,彼時的張丹峰,只是一個從學校才剛剛畢業的學生,要人脈沒人脈、要錢沒錢、要資源沒資源。
男女雙方,無論從年齡還是經歷上,都是不平衡的。朋友也曾反對。
可是,在洪欣看來,“愛情”是一切的解藥。
這一次,洪欣將再次為愛執著,沒有人能阻攔她。
婚后,洪欣選擇退居“幕后”,專心照顧孩子,經營家庭,全力支持老公的事業。
曾經為愛癡狂多少,現在就仍然為愛癡狂多少。
每一次都要那樣地全情投入。
對莫少聰是這樣,張丹峰也是。
為何洪欣每次面對感情,都要那么地傾盡全力、毫無保留?
因為洪欣渴望愛情。
渴望愛情的背后,是渴望家庭。渴望家庭的背后,是渴望一種情感的連接。
這就要說到洪欣的原生家庭。
洪欣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生活并不美滿。
對于這樣的家庭環境,長大后的洪欣,自然渴望感情。
此外,因為洪欣從小主要在母親的撫養下長大,和父親連接的更少,這就使得她更加渴望從與男性的親密關系中,獲得安全感。
而且,心理學上講,和母親的連接,指向二元情感。
正因為洪欣從小和母親連接的更多,因此,洪欣在二元情感上的需求,就顯得更加強烈,也更加有期待。
但是,卻是作為事情的另一面同時存在的是:洪欣因為父親的缺席,導致洪欣在三元客觀世界的發展,是受限的。
怎么講呢?
精神分析流派認為,父親代表三元關系,指向現實和規則。
一個人和父親關系構建的不夠好,那么,就很可能意味著這個人長大后,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的不夠好。
這里的表現指的是什么?
比如:事業受挫,工作沒有成就,做事沒有目標,做人缺乏意義,生活沒有動力,掙不到錢等等。
因為,構建不好三元關系,就意味著,我們缺乏走入現實規則世界的能力,而只有在三元現實世界,所有的價值、意義和目標才得以存在。
如果,我們三元關系構建的不夠好,即便,運氣讓我們“高開”,我們最終也會趨于“低走”。所謂命運,就是藏在這里面。
這在洪欣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
洪欣懷孕時,正是事業的巔峰。
在和莫少聰分手后,洪欣發現自己懷孕了。
這個時候,莫少聰不承認是自己的孩子,認為洪欣私生活混亂,自己不會這么不小心“弄出人命”。
對方不承認,洪欣沒有辦法,決定一個人遠赴加拿大,生下孩子,并且,獨立撫養。
拋開人道主義這個層面不說,在一個女人事業巔峰時期,在已經分手的情況下,面對要一個人獨立撫養孩子的可預期的辛苦未來,洪欣決定中斷自己如日中天的事業,不惜冒著自己名譽受損的危險,去生孩子。
在演藝圈,對于一個女演員,事業就被這樣中斷,那很可能就再無復昔日之余輝的可能。
也就是說,名譽掃地,自己辛苦,而且,事業就此就完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講真的,很多人都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洪欣是怎么讓自己走到這一步的?
這不是一個單獨的選擇,這是一個一系列選擇最后歸總的結果:
一個足夠聰明的姑娘,就不會去選擇這樣一個浪子;
一個紅透當時香港演藝圈的當紅花旦,就不會在自己事業巔峰,用一段不見天日的地下情拉低自己的身價;
地下情,不被承認,就要轉身走的漂亮,保護好自己,就不會出現分手后懷孕的尷尬和無奈;
最后,讓自己不得不面臨,一方面是中止事業,一方面是放棄孩子的兩難絕境。
這一切,都說明,洪欣在面對三元客觀世界處理事情時的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判斷和分寸感。
她不熟悉三元世界的規則。不足夠了然成績的得來不易,不珍惜自己好不容易打開的大好局面。
所有的價值,對于她而言,缺乏足夠相匹配的意義。
所以,洪欣才會把一手事業的好牌,打爛。
返過頭來,再說“洪欣獨立撫養孩子”這件事。
這只不過是在重復媽媽的生活。
重復媽媽的生活,這也是命運。
洪欣自己沒有好的原生家庭。雖然父母雙全,但是,洪欣的成長,主要依靠母親一人工作,獨立支撐。
洪欣曾經在《魯豫有約》上說:發現自己懷孕后,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我媽媽可以靠自己打工獨自一人撫養四個孩子,我為什么不可以?我自己也可以獨自撫養孩子。
如果拋開更宏觀的命運層面不說,這句話本身簡直就清晰地不能再清晰了:
我就是在重復媽媽的生活,重復媽媽走過的路,重復媽媽的生命。
我沒有習得其他幸福家庭、幸福母親去生活的場景,媽媽是這樣過來的,所以,我也可以這樣過。
這就是強迫性重復,寫進我們潛意識里的命運。
很多人都會有強迫性重復。比如,原生家庭不幸福,也不允許自己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爸爸是浪子,自己就一定要找一個浪子回來改進;
自己曾經被父母拋棄,就一定要再次制造一個場景,一再體驗被拋棄的感覺;
父親酗酒或家暴,找的老公也酗酒家暴,等等。
雖然聽起來簡單,但是,強迫性重復很多事情并不易察覺。
因為,很多情形兩相對比,我們常常覺得,非常不同。
比如,洪欣當時的物質條件肯定比媽媽當時的物質條件更好;
而且,造成這個情況的具體原因也大相徑庭,洪欣是因為分手后懷孕,男朋友不承認,媽媽是因為老公指望不上;
媽媽還有一個老公存在,而洪欣是對方至死不認……
如果一定要對比兩個人的情況,兩個人的情況幾乎都不一樣。
即便如此,幾乎不能否認的是,洪欣仍然走了一條和媽媽相同的道路,把自己送上“獨立撫養孩子”這條辛苦的道路上去了。
所謂命運,就是無數決定的疊加。
無數的決定背后,都是我們的取舍,所有這些取舍層層疊疊,就清晰地勾勒出了我們人生要走的道路。
而很多決定,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隨機”,那些埋藏在我們潛意識中的模式,主宰了每一次看起來或者隨機、或者深思熟慮的決定。
有些故事,不用看到結尾,卻大局已定。
有的人管這個叫“命中注定”。
人生的幽微之處在于:有些事之所以會“命中注定”,是因為,我們從來不曾知道,到底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
所以,生命中的很多事,換人不換事,換湯不換藥,一再重復。
看到這些背后的心理學動因,就是為了讓我們走出輪回,拿回生命的主導權。
?
作者:有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