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少年的你》,我以為它會是年度最佳青春片。
從導演到劇本再到演員,都貢獻了一流水平,將90%的青春片按在地上摩擦。
在國內(nèi)觀眾還沉浸于其中之時,韓國青春片《蜂鳥》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tài)悄然上位。
前者讓你哭得酣暢淋漓,但仍然能在陰溝里仰望星光。
后者卻是陽光明媚下,少女的悲哀物語。
以寂靜的、緩慢的、窒息的節(jié)奏,一點一點掐滅所有希望。
《蜂鳥》是導演金寶拉的長片處女作。
在剛剛過去的韓國青龍獎上,《寄生蟲》一舉拿下五項大獎,《蜂鳥》卻還能取得最佳劇本獎。
足以證明,它的故事戳中多少人。
電影的主角,是初二學生金恩熙,一個成績不好的問題少女。
她抽煙。
手卻微微抖著,毫不熟練。
她早戀。
接吻之后輕輕唾了口水。
看起來很矛盾,不是嗎?
像是一個強行裝叛逆的小孩兒。
因為,恩熙確實需要做出格的事情來刷存在感。
在家里,她是老幺,有一個成績優(yōu)秀的哥哥,叛逆早熟的姐姐。
父母把所有的期待都給哥哥。
哪怕恩熙被哥哥沒有理由地暴揍一頓,父母也不痛不癢地說一聲:“你們別總打架。”
姐姐化濃妝穿露骨的衣服,公然帶男朋友回家睡覺,對于父母的管教置若罔聞。
父母反而更加生氣,動不動就懲罰姐姐。
只有恩熙,好比不上哥哥,壞比不上姐姐。
徹徹底底被父母忽視。
比如。
她和閨蜜在文具店偷東西,被老板抓個正著。
老板給恩熙爸爸打電話,說不賠錢的話,就把她送到警察局。
爸爸說:那你送吧。
她給媽媽說耳朵后面長了腫塊,媽媽心不在焉地回答:你自己去醫(yī)院。
十幾歲的恩熙一個人,從小醫(yī)院輾轉(zhuǎn)到大醫(yī)院。
做手術(shù)、住院、辦理手續(xù),病房里的叔叔阿姨對恩熙關(guān)愛有加,而爸媽僅僅陪同了一小會兒。
但是,這微不足道的陪同對恩熙來說,已經(jīng)是天大的幸福了。
她甚至覺得,一直生病該有多好。
用傷痛換來虛妄的幸福,用傷痕換來短暫的關(guān)注,邊緣少女別無他法。
導演曾說:
我是偶然得知“蜂鳥”象征愛、希望、毅力、生命力和自力更生的能力,這些一下子觸動了我的內(nèi)心。
之后我在上網(wǎng)搜索了蜂鳥飛行的視頻,慢放來觀看這樣一個小生命用力揮動翅膀的樣子,給人一種詩意的感覺。
它單薄卻很努力的模樣與恩熙十分相似,因此我給影片取了“蜂鳥”這個名字。
蜂鳥,小而單薄,一生都在高速地振動翅膀,尋找花蜜。
不正如渺小的恩熙,在現(xiàn)實的壓力和迷茫里尋找幸福的方向嗎?
只是沉重的大環(huán)境下,她哪有力量掙脫牢籠呢。
每個小孩子,都曾羨慕過大孩子吧:
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錢,能隨便談戀愛而不被父母教訓,會講些令人捉摸不透卻大有深意的話。
如果這個大孩子,出現(xiàn)在你苦悶的生活里,那ta的魔力就不亞于辛德瑞拉的仙女。
童話終究是童話。
小孩子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哥哥姐姐們的魔法不過是障眼法,掩蓋一團糟的生活。
《蜂鳥》里,同樣出現(xiàn)一抹光:中文課老師金英智。
她抽煙,沉默寡言。
她聽恩熙傾訴,給恩熙泡茶喝。
她講“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導演沒有掰開金英智的生活,僅僅通過幾個細節(jié),讓觀眾看到朦朧的碎片。
恩熙問她:
老師也會有討厭自己的時候嗎?
金英智回答:
嗯,很多,非常多。感覺想要喜歡上自己得需要一些時間。
這些道理恩熙似懂非懂,卻不妨礙她將老師當成星光。
直到有一天,金英智突然消失。
1994年,?圣水大橋坍塌。
老師在此殞命。
仿佛是在隱喻,個體與時代的雙重危機。而恩熙作為旁觀者,心下也轟然一失。
斷裂的大橋,斷裂的心靈。
戛然而止的生命,戛然而止的青春。
迷茫的民眾,迷茫的少女。
恩熙、金英智、國民三條不同的命運線,在大橋坍塌這一刻合攏,共同陷入巨大的虛妄中
時代洪流前,個體卑微如螻蟻,不曾被注意、重視。
但是在坍塌這一刻,才意識到,個體是時代的基礎(chǔ),忽視個體,必然釀成危機。
沒有人在意少女恩熙的存在,沒有人理解姐姐叛逆背后的脆弱;
沒有人撫慰金英智的寂寞,也沒有人拯救生活在父權(quán)制度下的母親。
電影里有一個鏡頭,媽媽在樓梯拐角仰頭望著什么,許久,恍惚地離開。
意味深長。? ? ?
正是這一次次、不同年齡階段的忽視,導致每個人都處于意義虛無、價值虛無中。
整個時代亦滿目瘡痍。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任何時代都有大悲大喜, 誰都沒有好好傾聽細微的呼救聲,最終釀成悲劇。
災(zāi)難轟然降臨,湮沒所有的呼喊哭泣。
這兩年,青春題材電影逐漸復燃。
觀眾終于看膩狗血愛情、無病呻吟的青春故事,電影也慢慢回到現(xiàn)實生活的正軌。
細數(shù)這幾年優(yōu)質(zhì)青春電影:
《狗十三》《過春天》《蜂鳥》《少年的你》......
觀眾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強烈的共鳴,那就是金英智老師講的詩句: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人這一輩子,認識那么多人,擦肩而過的,嬉笑怒罵的,徹夜長談的,酒逢知己千杯少的。
來來去去,被時光淘剩下的知己,寥寥可數(shù)。
《狗十三》里和自己無話不談的表姐,本質(zhì)還是向現(xiàn)實社會妥協(xié)的成年人。
《過春天》里閨蜜帶著優(yōu)越感,發(fā)生利益沖突時,立馬把最尖銳的刀,捅進佩佩最脆弱的傷口。
《少年的你》里陳念孤立無援,靠著破釜沉舟的信念和認識沒多久的街頭小混混,才暫得溫暖。
而陳念很多,小北很少。
一直很喜歡《The Sound of Silence》的一句歌詞:
我看見成千上萬的人,人們說而不言,聽而不聞。
人生啊,大概就是孤獨吧。
面前站著無數(shù)人。
但你深知,那些情緒,和你的情緒,不在一個頻率上。
#你的青春是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