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創!禁止轉載!禁止剽竊!請互相尊重!
不求甚解與咬文嚼字,這兩種矛盾的讀書方法廣為人知,面對一本書是選擇不求甚解的方法,還是咬文嚼字的方法呢?期望對此問題的解答將有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夸夸其談。
是不求甚解地,還是咬文嚼字地讀(一本)書的問題看似簡單,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是復雜的。當有人給出兩者不矛盾,有時候讀書應該不求甚解,有時應該咬文嚼字時,這就是在夸夸其談。因為當真正要讀一本書時,困惑依然存在。其回答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是給了大腦一個回答而已。
對于解決實際問題而言,提出的解答應當選擇(即遵循)具體描述的方法,而不應當選擇(即采用)抽象描述的方法。當遵循具體描述時,許多條件(即因素、參數)必然顯現。面對此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是一個在腦海里的思考過程,而不是身體上的實踐過程,由此,可以選擇(即采用)“分類別、分等級、分階段”的方法。以上三點是提出解決方法所需的方法。
第一個條件是基礎。總的來說,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書本身,而在于獲取書中的知識,把書從頭到尾翻一遍獲取了書中的知識嗎?這要看基礎,在該類知識上的基礎。簡單的將基礎分為無基礎、有基礎、基礎牢固三類。遵循具體的描述方法,應從中選擇某一類,選擇無基礎。無基礎之人,哪怕書淺顯易懂,也要花很多成本來獲取知識。
第二個條件是目的。讀書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有很多,需要分類,分類需要標準,根據實現讀書目的所需成本將其二次分類為理解、了解、知道三類。一般而言,讀網文是知道,讀暢銷書是了解,讀經典是理解。選擇理解。
第四個條件是概念。問題涉及書、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共三個概念。雜志、新聞推送、微信公眾號文章等不是書,書指出版的書籍。
在成語詞典中,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咬文嚼字的意思是: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現今,兩者皆為貶義成語。
第五個條件是范圍。書是統稱,抽象描述;書有很多種,根據現有的中圖法進行分類,選擇先秦哲學類。先秦哲學類又可分為原著、解釋原著的書、化用原著的書三類。選擇原著。
常言的不求甚解與咬文嚼字的讀書方法只取前者,不取后者。馬南邨(cun一聲)的《不求甚解》與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對其意影響甚大。所以根據兩者,不求甚解指大致了解、領會精神實質,咬文嚼字指斟酌字句、深入思考。
第三個條件是價值。讀原著顯然要咬文嚼字,讀解釋原著的書要不求甚解,讀化用原著的書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看分析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的矛盾。
兩者矛盾在于時間(即成本),咬文嚼字費時,不求甚解省時。花很多時間讀一本書是因為這本書很有價值,先秦哲學原著的價值甚高,解釋原著的書價值不大,化用原著的書價值難說(先秦哲學類書籍中,解釋原著的書基本包含原著,所以應當將時間花在原著部分,而不是解釋部分)。如何判斷一本的價值不在本文的論述范圍內。
現在,問題已經比較明朗了。要看一本書,先要對前三個條件進行判斷,無基礎之人需要理解而讀先秦哲學類中的原著顯然應當咬文嚼字。
何為需要理解?出于借助于先秦哲學來解決自身的一系列問題的目的需要理解。例如,想獲得成功,想改善生活,想更加聰明,要完成相關研究等。
然而,無基礎之人真的會咬文嚼字嗎?大部分不會。人的本性中有懶惰;咬文嚼字費時費力,與懶惰違背;克服懶惰的人很少;所以,真正會咬文嚼字的人很少。
不求甚解的人多,一是因為人的本性中有懶惰,二是因為不求甚解給懶惰提供了正當性的理解(即借口),即我之所以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讀書,是因為我知道大致了解一番就可以理解書中的精神實質,而且諸葛亮和陶淵明也是這樣做的。
諸葛亮不求甚解是為了節省自身精力,且其有不求甚解的基礎,說到某個地方,其就明白是個什么意思。如同教授看自己領域內的書籍一般,大致看一看就清楚是怎么回事了,細枝末節的東西根本不必費精力去理解,用到的時候花點時間自然而然就會。
假設諸葛亮需要理解而讀計算機科學中的某一本書,其必須要咬文嚼字。若計算機科學的教授來讀此書,只需不求甚解即可。
而我們現在讀書想學諸葛亮、陶淵明不求甚解,卻往往只具其形,不具其神。我們不求甚解的原因不在于沒有時間精力去斟酌字句,而在于我們不想去費時間精力去做,說白了就是懶。其結果就是成語詞典說的后者,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停留在表面上。
知道應該咬文嚼字,卻在實際中不求甚解的人,其后果就是無形中(之所以說是無形,是因為這個不求甚解的讀者當局者迷,感受不到)永遠實現不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目的實現不了,則其改變不了當前的現狀。
于是,他會尋求新的方法,而在新的方法中,其可能又不求甚解,最終導致該方法的失敗。(這里的不求甚解不是讀書的方法,而是對待的態度。)隨后其就會陷入不停的努力卻無作用的痛苦循環中。
那無基礎之人中知道咬文嚼字,在實踐時又咬文嚼字的人真的在咬文嚼字嗎?沒有。因為人基本不可能完美實踐方法(原因之一是人性中存在懶惰)。其不會真的對原著中每處都字斟句酌,而是整體上字斟句酌。(整體與部分)
另外,不求甚解與咬文嚼字的方法來源于文學類著作,對先秦哲學類著作不完全貼切。為了使之貼切,也為了使之貼切更多的其他類書籍,需要將兩者的概念往高處取。不求甚解指大致了解,咬文嚼字指深入理解。(后文以此代替)
在方法上選擇深入理解,在執行時會落于大致了解與深入理解之間;在方法上選擇大致了解,在執行時會落雨大概知道與大致了解之間。
至此,將“面對一本書是(選擇)不求甚解還是咬文嚼字(的方法)”的問題轉變為“面對一本書是要大概知道,還是大致了解,還是深入理解”。根據對前三個條件的判斷,可以做出選擇。
至此,本文提出了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但未提出“如何大概知道、如何大致了解、如何深入理解”的方法。本文僅對一種情景做出明確回答;本文不可能對每種情景做出回答;本文也做不到對每種情景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