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所在做的事,都在消耗只去不回的時間,如果你做的事獲得了回報,那么你付出的時間可以視作為“被出售”,我們每一個人奮斗的本質,都是讓自己出售時間的單價更高。
大家朝著提高自己的時間單價的目標出發,努力提高自己的日薪或是月薪,這不失為一種方法,但是我想要說的是,提高時間單價的方法,還有一種,就是想辦法把原來一份的時間,賣出更多份。做電影的人、做教程的老師和開賭場的人,他們就是把自己的時間賣出更多份,或是不需要出售自己的時間,只需要在自己建起來的平臺向參與的人從中抽水。
要把自己的時間賣出更多份,一時間或許有點難,那么我們就從賣出兩份開始。
在日常工作中,想必大家周圍都有那么一撮人說過類似的話:
?做那么多干嘛?又不給你漲工資!
?就給那么點工資,還指望我做成什么樣呢?
或許你也是這么想的。有這樣想法的人都源于他們(或者還有你)困在“為他人打工”的思維誤區里。有沒有想過還有一種可能:你在為自己打工?這兩者不同的觀念會產生巨大的差別。
“為公司打工”的人,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與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金錢回報相匹配。給自己打工的人,自然而然就對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要求更高一點。他們(或者還有你)又要重復那句話了:“對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要求那么高干嘛?又不給你漲工資!”在他們(或者還有你)的眼里,這么做是吃虧的,然而,他們并不知道,這么做其實是賺大了,因為這樣相當于你把時間出售了兩次:
一次出售給老板,而后獲得了薪水;
一份出售給自己,而后獲得了成長。
當你對工作中的某一件事提高了要求,因而獲得的成長,雖然相對于薪水來說比重很小,但是不能忽視它在薪水當中的權重很大。我們用復利模型來量化對比一下:
1萬元的本金,每年按12%復利增長,12年后為3.89萬元
1萬元的本金,每年按18%復利增長,12年后為7.29萬元
這里的12%、18%其實相當于你的成長值,在工作中你獲得的成長越多,你的收獲就會越多。如果你每月都能獲得12%的成長,那么你一年后你的能力就是剛開始的3.89倍。當然,一個人的能力不能單單按照數字加減乘除來得出,但實際上仍然有借鑒意義。
王陽明說過一句話:“知行合一”,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明白一個道理,并且用行動去實踐它,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