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小說,有種想馬上奔向額爾古納大草原的沖動……
先來說說額爾古納河的來由:
額爾古納河,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地區,是黑龍江的正源,史稱"望建河"。在蒙古帝國時期是中國的內陸河,公元16世紀末,俄羅斯南侵,康熙皇帝為了同衛拉特的噶爾丹爭奪蒙古地區的控制權,匆匆忙忙于1689年同俄羅斯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割地求和,將額爾古納河以西劃歸俄羅斯,成為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河。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中國領土,左岸為俄羅斯領土。
額爾古納河全長970公里,以海拉爾河為上源,全長1666公里。主要支流有克魯倫河。總流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額爾古納河右岸為山嶺森林,也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故鄉。
這是第一次讀遲子建的小說,本想是看看能獲得“矛盾文學獎”的書是個什么樣?就跟當初想知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百年孤獨》是什么感覺一樣,看完之后覺得這就是一本中國版的《百年孤獨》,不同的是遲子建的文字溫情脈脈,真摯清澈;字里行間又透著女性獨有的憂傷、 悲憫情懷。單這點比起晦澀難懂的《百年孤獨》來,不知強了多少。
遲子建寫的文字真美,那文字散發出的幽遠的意境,古雅的美感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走進她的書里,感受著當時的氣氛,當我讀到“我們的馴鹿,他們夏天走路時踩著露珠兒,吃東西時身邊有花朵和蝴蝶伴著,喝水時能看見水里的游魚;冬天呢,它們扒開積雪吃苔蘚的時候,還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紅豆,聽到小鳥的叫聲。豬和牛怎么能跟馴鹿比呢?”這是怎樣的一種畫面:藍天、白云、清澈見底的河水、游弋的小魚、各色的小花小草、白色的馴鹿就像飄拂在大地上的云朵,一切是那么的和諧,溫情,生機勃勃,讓人都不忍心往下看,怕錯過這美好的畫面…….
這是一部描述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來,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視馴鹿為他們的神,跟隨馴鹿的喜好、習性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嚴寒、猛獸、瘟疫的侵害,乃至在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正如書中所言“面對越來越繁華和陌生的世界,曾是這片土地主人的他們,成了現代世界的“邊緣人”,成了要接受救濟和靈魂拯救的一群!”想想也是蠻可悲的……
鄂溫克人是信奉薩滿的,書中的幾個薩滿都讓我很是感動,尼都薩滿、妮浩……尤其崇敬妮浩,身為女人,她自從當上薩滿后,每作法救一次人,自己的孩子就會死掉一個,但是她始終沒有推托自己作為薩滿的責任,一直到自己也死在薩滿的“崗位”上。“她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禮,但她卻不能為自己送別了”讀到此,傷感、欣慰、同情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有對妮浩作為女人的悲傷,同時也有對“薩滿”這一職業的敬仰……
小說的最后一章《半個月亮》:“我抬頭看了看月亮,覺得它就像朝我們跑來的白色馴鹿;而我再看那只離我們越來越近的馴鹿時,覺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輪淡白的月亮。我落淚了,因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間了。”文中作者落淚了,作為讀者,我也是潸然淚下。為這些可愛的人的嚴酷命運而凄凄!不得不說,大自然是公正的,但也是殘酷的。它既向鄂溫克族人敞開了美好而和諧的一面,同時也給了他們嚴酷而凄清的一面。
哎!看來現實生活中我們真的要告別了小說中那些本不該告別的可愛善良的鄂溫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