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有聲書《小說課2:偷故事的人》,作者許榮哲提到自己上編劇課時,70多歲擁有30多年經驗的編劇老師說,當你想要寫故事,你只要問自己7個問題,你就可以在3分鐘內,編出一個有開頭、有結尾、有沖突、有轉折的完整故事。是哪7個問題呢?
問題1【目標】:在你的故事里,你的主人公有什么夢想要完成?
問題2【障礙】:主人公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什么障礙?
問題3【努力】:主人公做出了什么努力去跨越障礙?
問題4【結果】:當主人公努力克服了障礙之后,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問題5【意外】:如果結果不理想,代表努力無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變這一切嗎?
問題6【轉彎】:意外發生,情節如何轉彎?
問題7【結局】:最后的結局是什么?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大部分都符合這個戲劇結構。在《偷故事的人》這本書里,作者找了《80天環游地球》這本書進行解構,證實了整本書的邏輯線確實符合7個問題的設定。
而聽了作者的講述,我心癢癢,想自己去證實這個戲劇結構。正好最近看了《黑鏡3》這部英劇,于是想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集《急轉直下》作為試驗品,拿來剖析。
《急轉直下》這一出劇,背景設定是這樣的:整個社會有一套既定的系統。只要你處于社交環境之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別人都可以給你打分。滿分是5分。這有點類似于我們的微信。有時候我們po出來的圖片,我們曬出現的事情,其實并不代表我們最真實的心情,最真實的境況。
如果按照老編劇的7個問題理論,那么《急轉直下》這一出劇可以分解成以下內容:
問題1【目標】:拿到4.5分,租到心儀的房子
女主想要租一套敞亮、有格調的房子,但租房的人必須分數達到4.5以上。可是女主目前只有4.2分。剛好她年少時認識的朋友nana要結婚,想請她當伴娘。參加婚禮的都是分數在4.5以上的上層人士,如果他們給她打高分的話,她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拿到4.5分。
問題2【障礙】: 上不了飛機
女主出門不利,撞到一個上層人士被評了低分;因為說話虛假而夸張招到的士司機的嫌棄,再次被評低分。導致她的分數低于4.2分,上不了飛機。在機場爆出口,被強行扣1分,分數變成3.1分。
問題3【努力】:租車+搭順風車
女主租了一輛老汽車,車到半路沒電了,可型號這么老的汽車并沒有合適的插頭可以充電,女主只能半路棄車。幸好一位好心的貨車司機愿意帶她一程。
問題4【結果】:nana叫她別出現在婚禮上
女主即將到達婚禮現場。朋友nana卻嫌棄她分數太低分,nana不想在其他高分高階層的人面前丟臉,于是叫女主不要出現。
問題5【意外】:借到一輛車來到婚禮
女主借了一輛車,一路抄近道狂飆,半路摔得灰頭土臉,使計避開婚禮上的場保安,最終還是出現在婚禮上。
問題6【轉彎】:在婚禮上痛斥新娘
女主情緒崩潰,本來準備好的溢美之詞,統統變成了對朋友nana的指責。女主的分數迅速降為零分。
問題7【結局】:女主被關進監獄
因為在婚禮上鬧事,女主被關押進監獄里。落到如此境地,評分系統也并不重要,她終于可以坦蕩地對這個操蛋的世界說“Fuck you”,而不需要虛情假意地迎合任何人。
“起承轉合”這個成語所包涵的意思,和7個問題的故事結構有與曲同工之妙。細細想過,大部分的故事基本上都在講述主人公要完成一個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遇到若干挫折,經歷挫折之后,成功了則是勵志故事,不成功,則是一個引人唏噓的故事。
這就是編故事的套路。現在“套路”這個詞似乎是一個貶義詞。但是我覺得“套路”其實是說一種普遍的規律。摸清套路,是高段位學習者的必備素質。而摸清套路之后再刻意練習,則是高手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