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數人都會沿著“求學—工作—婚戀”的路線成長,隨著生活的慣性一直往前走。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能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不諳世事的我們認為:即使暫時說不清具體該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夠了,畢竟年輕無敵嘛!
然而現實并不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在這份十足的信心陪伴多年之后,大多數人發現自己并沒有變得特別,而是在不斷地服從社會規則和應對生活煩惱,開始隨波逐流: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游戲打游戲;沒有多少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覺得反正日子還過得去,希望也還在心里,偶爾掙扎吶喊一聲,而后繼續做著短視的選擇,沉溺于眼前的安逸。
他們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渾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構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徑、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些人迷迷糊糊地到了某個年紀,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能為力了:夢想與現實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壓力纏身,而優秀的同齡人已絕塵而去。一時間,他們焦慮急躁又如夢初醒:“為什么沒有早點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為什么沒有在最好的年紀及時覺醒?”但即使含淚拷問,也似乎錯過了最佳時機,畢竟人生是個單行道,無法從頭再來。最后他們不得不敲碎那顆高傲的心,在無奈和嘆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運些,在合適的年紀“睜開了眼睛”。他們跳出了成長的陷阱,開始刻意提升自己,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做準備。他們慢慢甩開了大隊伍,走在了同齡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頸: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他們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