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生平以及其電影觀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時年24歲的赫本,練過芭蕾舞的她有些優雅的氣質和青春的活力與魅力,此圖為《羅馬假日》劇照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于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舞臺劇女演員。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鐘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1953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并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因在舞臺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后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晚年時,奧黛麗·赫本投身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孩童爭取權益。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1]。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患癌,病逝于瑞士,享年63歲。

赫本一生中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3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早年經歷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后裔家庭,母親為荷蘭女男爵,父親是銀行家,也是一個法西斯主義者。

1935年至1938年間,她就讀于英國肯特郡埃爾海姆鄉的一所貴族寄宿學?!懊芩估菍W?!?。1939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荷蘭安恒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

奧黛麗·赫本

1940年,荷蘭安恒被納粹侵占,包括赫本舅舅在內的諸多親人被殘害。數年間,因為食物匱乏,赫本只能以郁金香球莖充饑,健康情況迅速惡化[1];

二戰中后期,赫本通過芭蕾舞的表演為荷蘭游擊隊秘密的募捐。同時由于年齡較小,她利用孩童的身份多次為荷蘭地下黨傳遞情報。

1948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英國倫敦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由于年齡和身高以及早年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無法成為一流的芭蕾舞者。[2]之后,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攝了一些廣告,也參加了一些舞臺劇的演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羅馬假日》劇組的演員試鏡,從這以后奧黛麗·赫本走上了演藝道路。

演藝經歷

1948年,奧黛麗·赫本出演電影《荷蘭七課》,在劇中奧黛麗·赫本扮演一位空姐,用英語和荷蘭語向觀眾講解,這是她的銀幕處女作。

1948年,出演歌舞劇《高跟紐扣鞋》(High button shoes ),這是她第一次以舞者身份出演歌舞劇。1949年,出演歌舞劇《塔塔醬》,在劇中飾演了瑜伽學生、女店員、古典芭蕾舞者等。1950年,出演歌舞劇《開胃醬》(Sauce Piquante),奧黛麗在劇中有了獨舞的戲份。

1951年,出演電影《野燕麥》,在片中扮演一位打扮時髦夸張的電話接線生;出演電影《天堂里的笑聲》,奧黛麗在片中飾演一位甜美性感的賣煙女孩;出演電影《械劫裝甲車》,在片中飾演“奇姬塔”(Chiquita),與男演員亞力克·吉尼斯表演對手戲;出演電影《少婦軼事》(Young Wives' Tale ),在劇中,奧黛麗飾演一位美麗的單身打字員;出演電影《蒙特卡洛寶貝》(Monte Carlo Baby ),由于赫本通曉法語,故在《蒙特卡洛寶貝》的英語和法語版里出演同一角色;出演電影《雙姝艷》,飾演“諾拉·布倫塔諾”(Nora Brentano),候選期間,導演宣布奧黛麗是這個角色的第一候選人;出演戲劇《金粉世界》,在劇中奧黛麗扮演主角“琪琪”—這也是她的第一個戲劇女主角,這部戲劇在美國百老匯連演了219場,直到1952年中旬才暫時閉幕。她也因在劇中的表演獲得了戲劇世界最佳女主角獎。

1952年,出演電影《羅馬假日》,飾演“安娜公主”,這是奧黛麗在電影中首次出演女主角,并與格里高利·派克表演對手戲。憑借這部電影,赫本收獲了人生第一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并獲獎。

1953年,出演電影《龍鳳配》,奧黛麗在片中飾演女主角“薩布里娜”,并與亨弗萊·鮑嘉、威廉·霍爾登表演對手戲。這部《龍鳳配》是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為奧黛麗·赫本量身打造的電影,并且在服裝方面都是由奧黛麗親自前往法國選購的。奧黛麗與紀梵希的時尚傳奇由此拉開序幕。

1954年,出演戲劇《美人魚》(Ondine ),在劇中奧黛麗飾演美人魚“翁蒂娜”,這是奧黛麗與丈夫梅爾·費勒第一次合作演出戲劇。這部劇讓奧黛麗獲得了托尼獎最佳女主角。

1955年,出演史詩電影《戰爭與和平》,在劇中奧黛麗扮演眾人皆知的女主角“娜塔莎”。這是奧黛麗與丈夫梅爾·費勒第一次合作出演電影。

1956年,出演歌舞劇《甜姐兒》,奧黛麗飾演女主角喬·斯托克頓,在劇中她與弗雷德·阿斯泰爾共舞,這也是奧黛麗參演此片的重要原因。這部電影也稱得上是奧黛麗·赫本50年代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同時,這部電影被影評人稱為“派拉蒙歌舞片時代最后的輝煌”。同年,出演電影《黃昏之戀》,奧黛麗在劇中扮演懷春少女艾蓮·查維斯,男主角是比她大28歲的加里·庫珀,加里在劇中飾演赫本的情人。

1957年,出演電視劇《魂斷梅耶林》,奧黛麗與丈夫梅爾·費勒共同出演男女主角,這是他們合作的唯一一部電視劇。

1958年,出演電影《修女傳》,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奧黛麗在劇中飾演盧卡修女。同年,出演電影《綠廈》,在劇中飾演了叢林精靈莉瑪,這部電影是其丈夫親自操刀擔任導演為奧黛麗量身打造的第一部電影。

1959年,出演電影《恩怨晴天》(The Unforgiven),在劇中扮演了一位被白人收養的印第安女孩,這是奧黛麗唯一一部西部片。

1960年,出演電影《蒂凡尼的早餐》,在片中她飾演了一位流連于上層社會、渴望釣到金龜婿的應召女郎霍莉·格萊特利,這部電影也確立了奧黛麗在時尚界擁有無法被替代的位置。

1961年,出演電影《雙姝怨》,劇中奧黛麗與女演員雪莉·麥克雷恩出演對手戲,也是與導演威廉·惠勒的第二次合作。

1962年,出演電影《謎中謎》,本片中與赫本表演對手戲的是加里·格蘭特,并且這也是奧黛麗第一次嘗試出演懸疑片。同年,出演電影《巴黎假期》,奧黛麗在劇中與威廉·霍爾登合演,并且表演雙重角色Gabrielle Simpson。

1963年,出演歌舞劇《窈窕淑女》,飾演女主角底層賣花女伊萊莎·杜爾利特。

1965年,出演電影《偷龍轉鳳》,劇中奧黛麗與彼德·奧圖飾演對手戲,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是她第三次與威廉·惠勒合作。

1966年,出演電影《麗人行》,在本片中奧黛麗與小她6歲的阿爾伯特·芬尼配戲,飾演一對婚姻瀕臨破裂邊緣的夫妻。本片是奧黛麗與斯坦利·多南第二次合作。

1967年,出演電影《盲女驚魂記》,奧黛麗在片中飾演一位盲女,這是她在事業上的又一次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導演泰倫斯·楊,正是二戰時將奧黛麗從納粹魔爪中解放出來的那位炮兵軍官。本片也是赫本最后一次與丈夫梅爾·費勒進行合作。

1975年,出演電影《羅賓漢與瑪麗安》,奧黛麗在片中飾演修女瑪麗安,并且與肖恩·康納利表演對手戲。這部作品是奧黛麗在息影8年后的復出作品。

1978年,出演電影《血統》,奧黛麗在闊別十一年后再次與導演泰倫斯·楊合作。

1980年,出演電影《哄堂大笑》,在劇中飾演角色Angela Niotes

1986年,友情出演電視電影《竊賊之愛》。

1988年,出演電影《直到永遠》,奧黛麗在片中客串了一位雍容高貴、令人懷念的白衣天使。這部電影是奧黛麗的息影之作。

1993年,出演紀錄片《世界花園》,奧黛麗在片中扮演解說員的角色,講解各種各樣的花。這也是奧黛麗生前的最后一部影視作品。

個人生活

家庭

赫本的父親名為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總經理,母親名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后裔。

赫本母親的第一次婚姻嫁給了荷蘭貴族,生下了兩個兒子。第二次婚姻對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親從小有著演電影唱歌劇的夢想,父親因工作原因往來三地(英國、布魯塞爾、荷蘭),致使一家人鮮有團聚。

赫本之父傾向納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義,似乎是兩人婚姻關系的致命一擊。在女兒六歲時(1935.5),父親拋下了妻子離家出走,母親一夜白頭。隨后歐戰爆發(1939.9),赫本跟隨母親來到荷蘭。由于奧黛麗這名字并不常見,為保護女兒,母親將其臨時改寫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戰亂饑荒,家庭的貧困并沒有阻擋母親對女兒的愛與支持,戰爭結束,母親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多年來借口不見女兒的父親在其從藝后曾給她寫過不少信,但都被母親秘密攔截。母親想讓赫本忘記父親,并告訴她,她的父親從未改變“當初的信仰”。成名后的赫本曾專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親,但不歡而散,父親表示不愿再次相見。肖恩(赫本長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礙,終其一生,赫本都對父親的失蹤感到遺憾,稱之為“生命中最大的創傷”最后十年母親與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于1984年8月26日逝世。

感情

赫本的第一次戀愛發生在21歲,對象是29歲的詹姆斯·漢森。1952年《吉吉》首演四場后,赫本和漢森宣布將在巡演結束后結婚。期間《羅馬假日》上映大獲成功。演藝事業的騰飛致使兩人聚少離多,加之母親的堅持反對,在《吉吉》的芝加哥首演式上,赫本宣布與未婚夫漢森解除婚約。

1953年8月20日,《羅馬假日》首映式結束后的晚會上,格利高里·派克將自己的朋友梅爾·費勒介紹給了赫本,兩人一見鐘情。1954年9月24日,赫本與費勒在瑞士盧采恩湖畔的一個小教堂舉行了婚禮。赫本是費勒的第三任妻子。因身體太弱赫本曾兩次流產?;楹蟮谖迥暾Q下一子取名肖恩。1968年秋,兩人相聚于瑞士,赫本又一次經歷了流產。隨后的圣誕節前夕,赫本與梅爾辦理完離婚手續。

在前往希臘散心的游輪上赫本遇見時年30歲的安德烈·多蒂,并與他相戀。1969年1月18日,兩人在瑞士閃婚,一年后誕下次子盧卡。為維系家庭赫本息影專心扮演妻母角色,但多蒂常年流連花叢熱衷夜場。1982年,赫本與安德烈的第二段婚姻關系宣告結束。

1980年冬,赫本與羅伯特·沃爾德斯相識于朋友的書房。對婚姻感到失望的赫本與剛經歷喪妻之痛的羅伯特互相找到了心靈的慰藉。在與多蒂離婚后赫本和羅伯特走到了一起。

1980年底,羅伯特搬進和平之邸與赫本同住。此后的十余年兩人相濡以沫,雖未結婚,赫本稱羅伯特為靈魂伴侶。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人一生有五個主要影響因素:時間,健康,事業,伴侶,朋友。

赫本早年的芭蕾舞學習所培養的優雅氣質和表演天賦使得她有進入影視的條件。

她早年因為戰爭原因曾經一度挨餓導致影響了她的健康,她一直都屬于偏瘦體型。加上流產三次都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傷害。

離婚的家庭似乎容易繼承這個習慣,赫本的父母是離婚的,她自己也是離婚兩次的,她的兒子也是離婚一次的。

事業就演藝事業而言無疑是成功的。就慈善而言是偉大的。

電影把一個美麗的人的影像永遠定格在了最年輕最美麗的年齡。青春真的很美妙。

當我們在看漫威電影時,我們在不斷地脫離現實,難道現實就沒有故事了嘛?當我看老演員老片子的時候,看到了他們道德的底線,人性的斗爭,年輕的頑皮。

美國50-60年代的生活就是我們90-2000年的寫照,從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落后美國30-40年。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