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和21日周末兩天,在橘子園MBA的課堂中有了諸多收獲。在紅豆、小白、青青、泓姐和樊老師等各位老師精彩的分享中收獲良多。最大的收獲是激發了對于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興趣,看到了學習金融和財務知識的價值。覺得過去很遙遠的一次名詞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下面一一列出我收獲的點
(一)把人當資源還是成本?
紅豆老師的分享中,第一個打動我的點是關于把人當資源還是成本。這兩種不同的視角會引發完全不同的做法。前者看見的是一個人的未來和可能性,后者看見的是現在的現狀。前者是用積極和成長的視角在擁抱不確定性(將來能做什么),后者是用一種相對固定的視角看目前的確定性(現在能做什么)。當我們學習投資的時候,好像也是在用發展的眼光投資未來。
之后的對個人(員工)、企業、社會負責的思考題,讓我不由想到了去年學習德魯克系列的核心詞——“貢獻”。為我們指出前進的方向。
在多變時代下的諸多不確定性,如果我們把注意力較多放在收益和比較上,應該會成為焦慮的好朋友,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貢獻上,卻會收獲一種篤定感,因為不管是35歲、45歲、還是55歲,想要做點什么總是可以的。
小白的故事里既有直面領導吐槽的勇猛,又有不失理性的自省和總結讓人有種莫名的感動。喜歡這種真實和直接。
(二)我的KR真的在支持我的O嗎?
慧慧和雅芳的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OKR。有些名詞我覺得沒太Get到,同時聽完這個部分后“一致性”這個詞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的O向上是接到哪里?和公司的使命以及當下的目標相關嗎?是否能夠得到領導的充分認可?
實際上在上課的前兩天的一次交流中,我接到了一個未來可能的重要新任務——通過運營公眾號幫助公司在擴大行業內的影響力,領導隱約提出了希望雙周發文的期待。在聽課的同時,我也在用OKR拆解這個新任務。呼呼地列下來KR1:2021年發文18篇+,KR2:閱覽量***等等。
拆得挺起勁時聽到彤彤老師說大家常犯的錯誤是在目標設定時把現象當作目標,忽略了找出背后的原因針對原因設立目標。仔細一看自己列的KR,好像也有同樣的問題。
更多發文數量就能擴大影響力嗎?No,如果文章光有數量,沒人看也沒啥意思。
閱覽量上來了就是擴大影響力嗎?No,如果看到文章的多是吃瓜群眾而不是我們的目標人群(客戶、投資方),對O的支持也不是那么的有力。
什么樣的KR才是真正有效的KR,還真是得琢磨一番。
(三)財務數字里藏著業務的方向
樊老師的公司理財部分帶領著我們從財務的視角來找到業務的突破點。充電樁的案例讓人印象深刻。雖然我其實沒有明白是如何找到這個關鍵指標的,卻感受到了財務數據的能量,真是可以為業務把脈的。
平時的工作中,我與財務部門打交道的機會特別多,每個月的部門預算制定、收入預估、資金會跟進應收賬款進度等等,是有機會研究業務相關數據的。
想到前幾天在大雁群里被分享的題目——“你認為你們公司應該解決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或許通過分析財務數據能夠找到一個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