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最深的記憶是知道了“維多利亞”的秘密!希望每一位華人都有這樣的香港記憶!
1
四通八達的道路,光彩奪目的大廈,典雅神圣的教堂……當人們迷醉于中環絢麗奪目的生活,那種一下子躍進上流社會的優越感,便會油然而生。同時,很多人又難免心生疑問:港島究竟有什么特別?中環究竟有什么特別?一切要從“維多利亞”四個字開始說起。
英國人占領香港島后,以中環區為中心,建立了維多利亞城。“維多利亞”對于中國人來說,也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西方某個城市,希臘神話中的女神,或者是足球明星的妻子,小說人物的名字……但是對于英國人,那是在維多利亞女皇統治下,一個帝國最為光輝的象征。
在那段時期,英國的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發展,“維多利亞”就是“日不落帝國”的代名詞。所以那個時期叫做“維多利亞時代”,香港的海港叫做“維多利亞港”,港島的市中心叫做“維多利亞城”。英國人在香港設立維多利亞城,把它打造成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就像北京城里的紫禁城,只是這座城的主人不再是華人自己,而是英國的王權。
二十世紀初,香港人將維多利亞城劃分為“四環”(西環、上環、中環、下環)和“九約”(初始為“七約”),也就是分為四個部分和九個區域,這種劃分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現如今,維多利亞城的界限已經逐漸模糊,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但這個地區的核心地位卻始終沒有改變過。所以,四環之內的景致與別的地方大不相同,其中的中環則更加耀眼。
維多利亞城在高度上,又將權力和財富劃分得更加明顯,圍繞一座“不太平”的太平山,英國統治者和貴族在山頂,歐洲和中國富商在半山,英籍以外的其他普通外國人在山腳,中國平民只能散布在海邊。
2
現在的香港,以維多利亞命名的地方,除了港灣,還有一座公園,這是因為公園入口處放著維多利亞女王銅像。有趣的是,這座銅像原本應該在皇后像廣場,現在皇后像廣場無“皇后”了(女王在翻譯時被譯作皇后)!
原來的皇后像廣場應該是名符其實的塑像廣場,擁有皇室人員像六座,非皇室人員像三座。在這個不算寬闊的廣場中,有九座銅像同時圍繞在身旁,那感覺一定是極其震撼的。這些銅像究竟都是為誰而鑄造呢?其實他們的身份也沒什么懸念,大多是英國王族的成員。
可是如今來到那里,人們無法再看到齊刷刷的外國人銅像了,日本短短幾年的侵占,徹底改變了它的面貌。在缺乏原材料的二戰時期,日本人將這些銅像運回本土熔化成銅,將英國高貴的王權碾作卑微的塵埃,讓它消失在那個時空里。戰爭結束后,香港尋回的就只剩下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和昃臣爵士銅像了。昃臣銅像依舊被放置在皇后像廣場,而女皇銅像則被移到了公園。它們至今矗立在城市之中,凝望著這座城市的發展。
3
現在,想看維多利亞女皇銅像的人,就得移步到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了。在公園入口處,女皇塑像仍栩栩如生。“她”頭戴王冠,右手持權杖,左手握寶球,坐在寫有“V”字的座椅上,神情莊嚴地望向遠方。
1887年建造銅像時,維多利亞女皇已經登基六十年,那時七十七歲高齡的女皇仍然是英國王權的象征。與英國當地的女皇像相比,香港的女皇像很嚴肅,也很冷酷。她手里的權杖豎立著,仿佛王冠、寶球、權杖所象征的王權,都被她牢牢地握在手里,香港這片土地的一切權利都在她的掌控之中。直到1997年,那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真正終結!
一九九七是被香港銘記的一年。這一年的6月30日23時59分,在英國國歌聲中,英國國旗和香港旗緩緩落下。這一年的7月1日0時0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聲中,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區旗冉冉升起。這一分鐘過得很慢,承載了太多的故事與辛酸,從此“維多利亞”不再是任何符號!這一分鐘過得很快,轉眼間,紀念香港回歸的紀念碑和金紫荊已經在海港旁矗立了二十年!
也許直到今天,香港還是一個自幼被抱養過的孩子,承受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和翻天覆地的改造。返回故鄉后,雖然孩子與家庭之間還需要重新認識,不斷磨合,但是家庭始終是溫暖的,會給予這座城市新的理解與包容,和諧與發展!愿這座城市用希望點亮未知的遠方!
(節選自新書《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
碎碎念:
遇見蘭月,一起成長!寫蘭芳月朗的文字,記光怪陸離的成長。
蘭月新書《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希望你喜歡~
轉載請簡信,已開啟維權,謝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