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挺信命中注定這句話的,我想,我與香港的緣分也是如此。
2001年,還在上小學(xué)的我,曾經(jīng)寫下過我最想去的城市:香港。
不知是從電視里還是書本里產(chǎn)生的情節(jié),總覺得以后能去香港就是個了不起的人。
盡管那時的香港,對于我來說猶如夠不著的星空一樣,遙不可及。
可我還是偷偷的做著這個在外人看來有點可笑的夢。
感覺明明之中就有一股力量牽引著我去完成兒時的夢。長大后,盡管我對香港的欲望沒有那么強烈了,但偶然的機會,我還是來了香港,并在那里生活工作了2年。
2011年初到香港,印象最深的就是維多利亞的夜景了。正所謂“一見傾心,再見傾情”,就這樣愛上了維港的夜色了。我坐在郵輪的甲板上,看著周圍靜謐的郵輪和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以及波光粼粼的海面,猶如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不舍離去,那一刻,我覺得此生無憾了。
月兒彎彎的海港,夜色深深燈火閃亮,東方之珠,整夜未眠…
97年的這首《東方之珠》唱出了維港的繁華和繁忙,也唱出了很多人的對它的向往。
在1840年以前,香港只是個5000人的不到的小漁村,而“維多利亞港”也只是個無名的海港。被英國殖民統(tǒng)治之后,英國人為紀念他們的女皇維多利亞而命名為“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這個賦有西方特色的名字至今被叫了170多年,我想總有一天它應(yīng)該擁有一個屬于它的中國名字吧!
在維港上待了2年的我,見證了它這兩年里的每一個晴天,雨天,陰天,以及每個日出日落繁忙與寂靜的樣子。
它也陪伴了我無數(shù)個枯燥,煩悶,迷茫的日日夜夜。每次下完班,我都喜歡托著疲憊的身體坐在甲板上發(fā)呆,吹著海風靜靜地欣賞它,或是遐想。
每天早晨9點多鐘郵輪駛進維港,晚上九點多鐘又開出維港,整個維港的海岸線雖長,但我都有幸一睹其芳容。入港口的水域狹窄且長,兩岸的房屋低矮且破舊,像是被香港這座繁華的城市遺棄的孩子。我站在甲板上,遠眺山頭上那些高樓大廈,很難相信香港也有這么落后貧窮的地方。與之前印象的香港仿佛是兩個世界。
我想起了之前一個香港同事跟我抱怨的一句話:“還是內(nèi)地好,住的房子又大,生活壓力也沒那么大。”
當時我覺得他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香港最低工資標準都是一萬以上。那么多人想要來香港卻來不了的。他們整天說壓力大,那我們內(nèi)地薪資平均才兩三千,又何嘗壓力小,我是怎么也無法理解一個每月領(lǐng)上萬薪水的人跟我說生活壓力大這件事。
維港岸邊的高樓密集奢華,燈光璀璨耀眼…和那些傍水而居,捕魚為生的村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香港的貧富差距很大。
時間久了,認識的香港人也多了,從跟他們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原來很多人都是沒有地方住的,就算有房子也是很小,50平米的房間,一家三四口人住。沒有陽臺,有陽臺的叫豪宅。
看著維港上繁忙的渡海小輪穿梭于南北兩岸之間。忙碌的港人,每天匆匆忙忙的乘坐小輪到對面去上班或是回家,每一天的生活從維港這里開始,也從這里結(jié)束。
想要立足于這片繁華之地,除了努力,沒有其他,街面上的店鋪每天早晨五六點鐘開門的很多,晚上凌晨一兩點鐘還在營業(yè)的占大部分。辦公大樓的燈,通宵亮著的也很多。在香港我似乎沒見這座城市睡著過,每個人都是馬不停蹄的,就連馬路上的綠燈都是在“滴滴滴”的催促著你。
香港的人生活的節(jié)奏很快。
在天星碼頭,維港岸邊,經(jīng)常會有學(xué)生,社團或是音樂愛好者,在此表演。他們的音樂讓整個維港充滿著浪漫和青春的氣息。游客們往往也會駐足于此,忘情的跟著節(jié)拍舞動起來,享受著一切。
其實很多香港大型的藝術(shù)節(jié),和影視頒獎晚會也都是在維港岸邊舉行的。維港的星光大道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你小時候癡迷追的那些港星們的手印:李小龍,張國榮,張曼玉,劉德華,張學(xué)友,成龍等等。
維港作為香港的地標,見證和影響了香港的歷史和文化,也主導(dǎo)著香港的興與衰。
今年正好是香港回歸20周年,也是我離開香港的第4年。盡管之后的我還經(jīng)常跑香港,但維港,是我每次必去看的。因為它每次帶給我的驚喜和視覺享受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有時候看她似活力四射的少女,在璀璨的燈光下偏偏起舞。
有時候看她又如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母親,用她溫暖的懷抱,容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郵輪船支在這里憩息和躲避臺風。盡管被殖民統(tǒng)治了一百五多年,但她卻從未表現(xiàn)出脆弱和害怕。
那燈火闌珊,繁華似錦的夜色,似在掩蓋著她的傷疤與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