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記憶中,故鄉的“三月三”是安靜而祥和的,似乎與平常日子沒什么不同。說來慚愧,出身壯鄉的我,至今還未曾親眼目睹過歡慶“三月三”的習俗活動。據他們說,這種活動只有在縣里才會舉辦。沉寂于村落,想來自己卻是有些孤陋寡聞了。
? ? ? ? 有幸今年能夠一睹“三月三”的風采。早早地出發趕往縣城,晨光熹微,空氣微涼,城里格外地熱鬧,大街小巷飄滿了糯米飯的濃香。這一天,參加歌舞活動的壯族同胞們都穿上華麗的壯族服飾,這些服飾一般只能在大型活動中才能一睹其芳容,想來并不多見。青年男女們頭上扎著頭巾,壯衣裹身,精美的圖案和色彩艷麗的壯布壯錦相互映襯,姑娘們還佩戴耳環、手鐲、銀項圈,腳踩著繡花鞋,既顯示出壯族獨有的文化特色,也使得節日的氛圍更為濃厚。
? ? ?
? ? ? ? 節日最必不可少的特色食物當屬五色糯米飯了。壯民們沿襲祖制,家家戶戶都會選出優質的糯米,用楓葉、紅藍草、黃梔子等不同草藥的汁液浸泡糯米。初染成的五種顏色糯米要并入一個大盆子里,然后下鍋蒸煮。隨著加熱的過程米飯的各個顏色會逐漸加深,直至變成五種對比強烈的色彩。即為五色糯米飯。五色即紅、藍、白、黃、黑,寓意著著五谷豐登、幸福吉祥。出鍋后軟糯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顏色拼湊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一道美食瞬間變成一個個精美的藝術品,賞心悅目的同時令人垂涎欲滴。
? ? ? ? 銅鼓是我們當地最富有代表性的文物,歷來一直被稱為“銅鼓之鄉”。人們常在喜慶的節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三月三”當天,銅鼓隊抬著銅鼓聚集在文化廣場,進行擊銅鼓比賽。敲奏銅鼓的方法多種多樣,鼓手們掄起鼓槌,有節奏地敲向磨盤大的鼓面,隆隆的鼓聲便如洪雷般傳來,響徹四方,撼人心魄。銅鼓的作用不限于此,還可用以精彩的銅鼓舞表演。四面銅鼓掛場外,作為伴奏;場中間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槌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邊敲鼓,邊舞蹈,做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另有兩個小伙,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看得觀眾贊嘆不已。
? ? ? ? 最有意思的當屬男女對山歌了,各村男女歌手歡聚一堂,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男女傳情,歌聲此起彼落。男女分隊,兩兩對歌,多采取一問一答的對歌方式,歌詞多為對偶句,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若是女方答不上來,便不得不中途離場,由下一隊繼續應答,此時有意思的是,若是問方叫住即將離場的答方,說明小伙子對姑娘有情意的咧,不忍其離去,便繼續換難度低點的題,接著對唱,男女在一問一答中,隨著嘹亮的歌聲情緒歡快,情感升溫,彼此有了情誼,歌聲也越發地甜蜜,遂訂秦晉之好。真所謂“男女對歌傳真情”啊!
? ? ? ? 載歌載舞的一天隨著日暮的降臨也完美謝幕了,觀看表演的勁頭還意猶未盡。“三月三”的節日氛圍越來越濃厚,歡慶習俗也更為多姿多彩。在熱烈的歌舞表演中,我們不僅體會了壯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能讓我們對本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加深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將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