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幾厘
01
國慶長假結束沒多久,同事小李跟我抱怨說,好不容易放個長假,想回家好好休息陪陪家人。
結果一回到家七大姑八大姨親戚們各種盤問逼婚,連爸媽都瞞著她,七天假期給她安排了三場相親。
她非常反感,但又無力反駁,只能勉強答應赴會。
像小李這樣的情況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無論男生女生,只要過了25歲,被父母逼婚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中國式逼婚”,在百度百科中被定義為“父母用威脅和暴力手段強迫自己的兒女成婚”。
據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布《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 ,結果顯示:
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
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在父母眼里,子女的人生大事才是最重要的,倘若35歲后你還單身,那基本就成為丟人現眼的“家族罪人”了。
以前舊社會講究包辦婚姻,所以子女的婚姻關系對家族來說顯得非常重要。
因為在他們眼中,有沒有愛情并不重要,能否門當戶對或經濟互補才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而演變到如今,這個思維依然體現在當今的中國父母中,身份地位和經濟地位依然是他們首要考慮的。
02
“中國式”父母為什么喜歡逼婚?
曾經有人從生物學角度對逼婚問題進行過研究,認為逼婚是基于人的一種生物本能。
從當今世界潮流來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選擇不婚或其它伴侶模式。
但中國父母大多并不接受這種趨勢,他們堅定的認為不結婚是不會幸福的。
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認為,基因唯一感興趣的就是不斷重復地拷貝自身,以便在進化過程中爭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擴張。
從這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父母為何那么焦慮子女的婚姻。
因為中國人最看重的就是香火傳承,這點對動物來說,也是一樣重要。
復制自己的基因,讓種族延續下去,動物的一切行為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作為高級動物的人,同樣如此。
另一個原因,中國社會一直都是一種血緣關系社會,也就是我們說的“熟人社會”。
它同西方人的“陌生人”社會體系相比,中國血緣關系有一個特別不好的地方,就是親子關系容易沒有邊界感。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父母經常會干預子女的人生,結婚是兩個人的自由,但他們認為是兩家人的事。
就連七大姑八大姨都個個好像有“生殺大權”一樣,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用過來人的經驗逼你結婚。
所以,早結婚早生育,從生物繁衍的角度看,絕對是父母們的最優選擇。
演化到今天,早已跨過了時代和階級,成為普遍年輕人反感的一種逼婚文化。
03
逼婚對年輕人的影響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逼婚,一群人的狂歡,一個人的悲傷”。
逼婚往往是一個人婚姻不幸的開始,為了所謂的盡孝,很多人選擇結婚湊合,可是婚姻是最不能湊合的事情。
不僅容易影響子女們的工作與人生規劃,更容易導致婚姻的不幸福甚至破裂離婚
按照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男性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性不得早于二十周歲。
然而大多上完大學的人,一畢業就差不多是二十三、二十四周歲了,從法定年齡來看,已經算晚了。
這也是因為中國父母很少有邊界感造成,事事都要干預,讀書的時候不準談戀愛,怕早戀影響學習。
等你大學畢業了,父母又巴不得你有一個各方面優秀的,經濟條件優越的對象結婚。
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年輕人并不想做決然的抗爭者,他們不是不愿意結婚,只是不想早婚或只為完成人生義務而結婚。
所以不想結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據統計,內地適婚單身青年數量已經高達兩億。
這數據讓多少單身男女心寒,但那邊焦急逼婚的父母更讓他們頭疼。
前段時間,有位上海的36歲IT工程師一夜之間上了熱搜,原因是“被父母催婚催到絕望”。
他說家人對他結婚的事兒早已放棄,認為他已經是個“廢人”了,談起對對象要求,他也說只要是女的就行了。
無法想象,這是被父母逼到多絕望的地步,才會這么說。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向來非常強,父母始終視子女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投入太多情感,但也容易使親子關系變得沖突。
他們總是希望我們過的好,卻又覺得我們沒有能力過的好,甚至認為不結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這一點,臺灣學者孫隆基在他的著作《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就有寫道:
在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一個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構成存在的單元,沒成過家的單身漢、瘋子,等等,他們會被排斥在家族體系之外,或者被忽視得厲害,必須結婚生子構建一個完整家庭,才會構成一個被尊重的獨立單元。
當然,作為子女我們能理解父母對我們的期待,畢竟是不同時代背景成長起來的,無論是環境還是教育思想都相差甚遠。
加上父輩們的婚姻,大多不需要戀愛前奏,親戚同事一介紹,條件合適的“三轉一響”四大件就能成就一門親事。
所以,對他們來說,這結婚生育似乎就是再自然簡單不過的事。
但他們忽略了如今社會發展給子女們的巨大壓力,更忽略了父母在兒女婚姻中的角色,應該是輔助者,而不是決定者。
04
年輕人如何面對“逼婚”?
面對父母們的逼婚,你會怎么做?是面對還是反抗?
我覺得都不是,而是要努力去解決,讓父母明白和理解我們的想法。
當我們回家成為了旅行,當送行成為了常態,逼婚也成為了父母心中實實在在的痛。
其實你明白父母的用心,但你更清楚知道自己的處境和現狀。
所以面對逼婚,首先我們要跟父母去交流,跟父母表達你的擇偶標準,讓他們理解明白你的擇偶偏好。
這樣可以很大程度避免父母們的胡亂猜測和造成家庭不必要的矛盾。
而作為父母也是,要多跟子女交流,聽聽他們對婚姻的看法或計劃,這樣也能讓父母們更理解孩子的人生規劃,體諒他們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