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對比自己年長,或者技高一籌的人的情商策略。
并不是說在比自己更高一輩的人面前,一定要顯示出尊重,年齡不是衡量標準。我們要做的是共贏,你好我也好。當然我是有錯的,但是不應該是你來指責或者侮辱。我要做的是展示自己的態度,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態度。
要知道對方要的是什么,滿足對方(尊重),并且展示自己的態度,達到平等,而不是被碾壓。你得到,我也得到。達到共贏的效果。避免做:1、避諱不談自己的態度,也假裝接受他人的態度和意愿。2、避免以一種低姿態去迎合他人,盡管他技高一籌,盡管他是自己的老師。老師也只是說在這方面他在行,并不是說他就該命令,我就該服從。我們只是各取所需。3、避免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誤的,不去聽取對方的意見(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思考上的懶惰,不去想這一點)4、當他人幫助了自己之后,自己就很容易就去接受對方說的一切,或者當對方以一種命令的口吻要求你去做事的時候,自己還是表示認錯,去證明他是對的,我是錯誤的。這兩種思考方式都不對。我們要做的只是表示感謝,并且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以一種本身具有進攻性的同時,去表示自己的感謝。總之,我們保有攻擊性,然后去表示自己的意愿,感謝也好,其他的也罷。
要一直做到這一點,真的不簡單,可以說非常難。因為我們總是會覺得對方比自己大嘛,在這方面對方比自己強嘛,我就應該表示屈服,示弱,讓對方牽著鼻子走而不表示自己的態度嘛。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相處方式,這帶來的只是更多的煩惱,總有一天,自己會受不了而爆發。做出并不足夠恰當的事情。
記住:我們要做的是時刻掌控全局,掌控自己和自己講話對象之間的平衡。而不是放任不管,任由別人左右。同樣,運用獎勵懲罰機制去做事情。
這其實就是一種共贏理論。
我們做事一定要有理論支持,不然就是亂搞。推拉,或者獎懲。或者其他的理論。總之要讓自己的行為都找到依據,這才是一個高效的人做事的方式。這都是順著規律做事情,而不是聽天由命。
查理芒格在他的一場演講中提到:
很快,我發現自己身邊出現了各種我無法理解的現象。于是我終于明白,若要順利地解決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必須擁有更好的理論結構,這樣才能夠解釋我的所見和經驗。那時,我渴望更多理論的歷史已經很長了。這部分是因為,我總是喜歡把理論當作破解難題的工具和滿足我那像猴子般的好奇心的手段;部分是因為,我發現理論結構非常有用,能夠幫助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這個道理是我小時候在學校發現的,當時我在理論的指導之下,輕輕松松地取得了好成績,而其他許多人由于沒有掌握理論,花了很大力氣去學習,卻總是不及格。我認為更好的理論對我來說總是有用的,如果我能掌握它,就能夠更快地獲得財富和獨立,能夠更好地幫助我所熱愛的一 切。
我們的生活中太多的現象都是有規律的,都是被一種種規律框架引導著,當我們能夠掌握這些規律和理論去做事情的話,將會事半功倍。
我們去掌握一個概念,其實就是對生活現象的一種解釋,當我們能夠更好的連接這些概念的時候,我們就形成了一種理論。這些理論就是我們在問為什么的時候的一種假設依據。比如,我們假設他為我們做一件事情,那么我們可以給她一定的她需要的利益,報酬,那么他就會傾向于繼續去做這件事情。如果我表示不高興,或者懲罰的話,那么他就會傾向于不去做那件事情——這就是獎懲機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