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書?名 :斷舍離
出版社: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頁?數:192
分?類:實用類、一次性類
作?者:山下英子(年齡未查到)
作者簡介:
大學在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在該瑜伽道場中,初次邂逅放下心中執著的修行哲學「斷行.捨行.離行」。其后,將這項修行落實于日常生活,視之為整理技巧,並提倡其應用。
?著作有暢銷書《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歡迎來到斷捨離》《運用斷捨離每天開心生活的智慧》。
二、需回答的四個問題(來自于《如何閱讀一本書》)
1、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些什么?
這本書認為我們應當以“人的現時需求為中心”來看待身邊的生活物品,要摒棄按“可用、不可用、未來能用”的這種“以物為中心”的視角,最終通過“斷、舍”行動,達成“離”的狀態,即:脫離執念,了解自己,喜歡自己,心情愉快。
2、作者是怎樣說明主題的?
整書大致可分為三部分,斷舍離的原理及要解決的問題、怎么做、做的結果是什么。關鍵詞為收拾,作者對收拾有特殊的定義,她認為?收拾區別于整理、收納,是一個選擇、放棄、珍惜的過程。在最終落實“斷、舍”行動時,作者認為分為三步驟:選擇場所、時間,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取舍選擇剩下的東西。(實在找不出什么結構)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么?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我認為這本書的理念比較不錯,斷舍離比較適合我現在的狀態,看完本書之后,我確實有些東西該丟棄了(不丟不行啊,原因在結尾,開個玩笑)。丟棄了之后,也真的感覺神清氣爽。
??但是,這本書對我來說,也僅限于理念很好,其他的論證簡慘不忍睹。
4、如何評價這本書?
一流的理論,三流的寫作。
??也許剛剛看完的書過于嚴謹,看這本書時,我是報著認真研讀的心態翻開的。閱讀速度是先慢后快,越到后來,我對這本書的偏見就越大,以至于最后一章我幾乎是略讀就結束了,這本書用時3小時,我認為花費的時間多了,也就值1-1.5小時。
??書中的“斷舍離”,作者一直強調是一種“減法”的理念,去除不必要的。可我認為不妨說為是“加法”:只選擇我們想要的或我們能做到的。兩個理念看來相似,做法卻截然不同。舉個例子,雖然不是對物品的整理,但道理是類似的。我們個人管理系統的建立之初,各種小系統撲面而來,精力、時間、任務、習慣等等,每個都很有用,都難以舍棄,如果是減法思維,該怎么舍?可如果換個角度,我們慢慢來。假設自己不知道個人管理系統,先做好其中的一個小模塊,比如精力管理。待運轉成熟之后,再逐漸拓展,做“加法”,是否能更好的達成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理解的“斷”與作者的“斷”略有不同,我是“斷”掉一切,再逐步添加。讀完本書后,我希望在執行“斷舍離”時,我能先假設自己丟掉一切,再選擇自己“現時”真正需要的、想要的,而不是“以前”有用,或“未來”可能用的上的。在購置新物時,選擇力所能及范圍內最好的并珍惜使用。
??這本書的作者可能是唯心主義的,許多說法完全是自己想像的,或推測的。比如:“除掉垃圾、廢物、灰塵,就能徹底除掉停滯運與腐敗運”,諸如此類莫名其妙的因果推測書中還有很多,我實在沒想通灰塵與運氣的內在聯系,只好也看的莫名其妙。很多簡單的道理,也被解釋的繁雜無比,比如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這一基本概念,再比如說從小處做起,就要說成是“找到那個與陸地相連?的地方,不管那個地方有多小”,實有故作高深之嫌。
??書的結構是不整齊的,為了節省時間,簡要說兩個方面。一是有關“斷舍離”的定義隨處可見,前言中有,原則上有,做法上有,到底哪個是作者心中最精確的定義?我最后只好選擇了她畫的結構圖,其他直接忽視。二是前面特別強調了“斷舍離”與普通的整理收納的不同,甚至還畫的對比表格。可在“行動”的章節中,超過一半講的還是整理收納。關于實行斷舍離的步驟也著實讓人費解,“1選擇場所與時間,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3取舍選擇剩下的東西”,突然讓我想起了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里,我能說這是最正確的廢話么?
??最后,作者反復強調一句話:“身邊物品會傳達‘我好恨啊’的怨念”,讓我真的就想起了日本恐怖片,也許我要因為“恐懼”而執行“斷舍離”了。
??最后的最后,我安撫了一下心中怒心沖天的"小我",“以后關于爛書,咱們還是別總結了,浪費時間”,“嗯......"
??本文用時1h5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