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關于芬蘭教育的書,作者從臺灣移居芬蘭,好奇芬蘭的教育為什么做得這么好,在當地多處尋訪,她向教科書的出版方提問題,說:“你們的市場這么小,銷量才幾千冊,卻把圖書做的這么精美,還要不斷的修訂調整,還能有收益嗎?”
出版商聽了不以為然,他們的回答是把書做的更好,讓孩子們更有興趣去學習,老師和學生的意見要認真采納,不斷去完善,做教科書就是為了提升教育質量。
她也去尋訪老師、學校管理員、教育管理部門、圖書館從業人員,得到的回答都很純粹,一切為了教育好。
為什么芬蘭人給人的感覺很純粹呢,他們不急功近利,做事用心,目標清晰明確,我想和國情有關。芬蘭,一個幾百萬人的小國,國力不強,但國民生活很富足,人在物質和精神生活得到滿足后,才能安心去做事,不受環境干擾,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相反,物質和精神的匱乏,容易激起人的私心和貪欲,做人做事就不再純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