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聽一個觀點,說人跟人之間的差距其實是下班之后的那幾個小時決定的。每天比別人多學一個小時,一年就比別人多學365個小時,每天進步一點,一年就進步365點。我們暫不去討論這個觀點如何,但進步應該是一個“復利”的概念,就像高利貸利滾利,是成指數增長的。
因為進步是一個正向的循環,比如你每天堅持寫一篇文章,那你為了寫這篇文章往往要看很多材料,要經常看書,看的書多了就有了積累,又能更好的文章。最重要的一點是,進步是會慢慢從一個量變演變成質變的。所有,有些事情,越早開始越好,越早開始你以后的資本也就越大。
1.閱讀
為什么閱讀越早開始越好呢?因為如今信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雜,如何獲得關鍵,重要的信息?如何將這些信息有邏輯的將清楚?這些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培養這些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建立自己的知識庫,才能快速的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
閱讀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提高大腦的信息容量。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容器,我們容納信息的能力,閱讀的能力,理解文字的能力,這些都是有限的,而通過大量的閱讀,可以提高我們的腦容量。
2.有一技之長
我們每個人的收入都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主動收入,一部分是被動收入。主動收入就是那種你必須花時間,花精力獲得的那部分收入,比如正經八百工作。而被動收入則相反,是那種你不需要做什么事情,即使每天睡覺也能獲得的收入,比如作家。作家出一本熱銷書,在那之后他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要做家里數錢就行。
被動收入就要靠你的一技之長來獲得。只要你有才,有一技之長,就會有變現的可能,我們的社會提供了很多變現的機會,文章打賞,私人定制,在線課程,在行行家……。
有一技之長還有一個好處是,讓你明白學習的好處。很多人拒絕學習,因為不知道學習的好處。而一旦明白學習的好處,那么必然會癡迷于學習,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不斷的成長。而且有一技之長,往往在某些時候會讓你脫穎而出。
3.學會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
學會思考的重要不言而喻,我們的常識往往并不可靠,甚至我們所知道的,只是別人想讓我們知道的,可悲的是,我們還往往樂在其中。
美國9.11事件,讓我們都知道了恐怖襲擊事件,并鬧的沸沸揚揚,事實上,美國過去五年死于恐怖襲擊的概率為兩千萬分之一,而被閃電擊中死亡的概率是一千萬分之一,閃電比恐怖分子厲害。
當我們在接收信息時,會在潛意識里尋找符合我們觀點的,而忽略不同的意見。在面對不確定的事件時,我們往往更愿意相信陰謀論,以一個合理的理由順服自己,即使這個理由看上去并不合理。別人告訴我們的,往往是經過感情色彩加工的,而且說的往往有所隱藏。很多事情,我們只要自己動腦筋想想前后的邏輯是否正確,是否還有別的可能,結果是不是唯一,很多結論往往就出來了。
這看上去好像還是跟高品質的生活沒有什么關系,但問題是,我們的思考模式會影響我們的行動,而我們的行動會反饋給我們的思維模式,在我們沒有學會獨立思考之前,往往會做出錯誤的判斷,進而做出錯誤的行動。
4.運動
我想很多人的想法是,趁著年輕,好好奮斗幾年,等到年紀大一點就可以好好享受。年輕奮斗是對的,但不能以犧牲身體為代價。前20年用健康換錢,后20年用錢卻未必能換來健康。這就像1000米長跑,你可以在前100米沖刺,但后面不能跑了又有什么意義呢?我們的目標是1000米,而不是在100你有多奮不顧身。
運動的另一個好處是,能磨練人的意志力,使人更熱愛生活,更有激情。運動的人有更好的精力去完成工作和學習。而這些又會讓你更加熱愛工作和學習。
5.理財
理財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知道,但又不知道如何理財。每個人對理財的理解不同,我比較認同李笑來老師對理財的定義:如何有效管理現金流——這其實跟錢多錢少沒有什么關系。所以,即使是剛畢業的人,也可以學會理財,而不是非要說有多少錢才可以。
理財的一個很大的必要性在于,人們的壽命變長了,同時人們可獲得收入的工作時間也隨之變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壽命的變長,生活所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少,那怎么支配剩下的錢就很重要。
理財并不是說讓你省吃儉用,正確的理財應該是合理的消費,該花的千萬不要省,比如買書的錢,學習的錢,體驗的錢,吃的錢;不該花的錢,不要隨便亂花,比如攀比,浪費。節流不如開源,好好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意見,歡迎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