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這段大變革的時期稱為戰(zhàn)國。
之所以叫戰(zhàn)國,是由于西漢末年劉向編輯了《戰(zhàn)國策》一書。
戰(zhàn)國上承春秋,后啟大秦,是中國的思想、學(xué)術(shù)、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經(jīng)過春秋的混戰(zhàn),到戰(zhàn)國時,諸侯國已為數(shù)不多,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史稱“戰(zhàn)國七雄”。
兩百多年間的征戰(zhàn)討伐,留給后人不盡的故事、謎團和傳說。
晉陽之戰(zhàn)
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制,不止讓諸侯的勢力直接威脅到天子,卿大夫的勢力做大,同樣也威脅著諸侯。
戰(zhàn)國初期,曾經(jīng)在春秋輝煌一時的晉國,由于幾個卿大夫互相爭權(quán)內(nèi)耗,使得晉國國君大權(quán)旁落,無力對外。
公元前458年,智伯聯(lián)合韓趙魏,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剩下的四卿中,以智氏的勢力最強大。四年后,智伯向韓、魏索地,韓康子和魏桓子懼怕智伯武力解決,直接交地保平安。在嘗到了甜頭之后,貪得無厭的智伯又向趙索地。趙襄子拒絕,于是智伯便聯(lián)合韓、魏兩軍攻趙。
晉陽城內(nèi),趙軍依靠完善的城墻工事,充足的府庫物資和糧食,與智韓魏三軍對峙。三軍強攻三月,依然沒有攻克。于是,三軍轉(zhuǎn)換戰(zhàn)略,圍城封鎖,并引晉水灌淹晉陽。這一圍就是三年。城中四處是水,百姓只能住在樹上,鍋掛起來煮飯,物資眼看就要用光了。
?? 晉陽城被圍三年,即使軍備武器,衣食充足,但人們住在樹上,如廁的問題怎么解決?吃喝以及生活用水都可以掛在樹上直接舀一瓢就用?腦洞大開~
在趙襄子外無增援,無計可施之時,大臣張孟談自請見韓、魏之君。
“臣聞唇亡則齒寒,今知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為人也,粗中而少親,我謀未遂而知,則其禍必至,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與張孟談陰約三軍,與之期日,夜,遣入晉陽。-- 《戰(zhàn)國策·趙策一》
--- “臣聽說一句話叫‘唇亡則齒寒’,現(xiàn)在智伯率領(lǐng)你們兩家攻打趙國,趙馬上要亡了,然后就輪到你們了。”魏、韓二君說:“我們也知道會這樣。智伯這個人,內(nèi)心粗暴,很少信任別人,我們怕謀劃不成反而走漏風(fēng)聲,禍患就來了,該怎么辦呢?”張孟談?wù)f:“計謀從二位口中出,入我的耳朵,其他人都不會知道。”
?? 韓魏二君實是對智伯敢怒不敢言。趙襄子眼看要支撐不下去,尋找這兩位并不堅固的同盟一起,果然奏效。堡壘往往是從內(nèi)部被攻破的。張孟談的游說要記首功。
再來看智伯一方。就如韓、魏二君所言,智伯此人,疑心甚重,很少信任別人。不只貪得無厭,還會為蠅頭小利而放棄大局。
智伯的謀士郗(音“西”)疵提醒到:韓、魏二君一定會反叛。趙被攻下,接下來就輪到他們了。我們約定攻下趙就瓜分他們的土地。可現(xiàn)在晉陽城馬上就要攻克了,這二君不但沒有表示出開心的情形,反倒是有擔(dān)憂的神色,這不是要反叛難道還有其他?
結(jié)果第二天,郗疵就被他的老大給賣了。智伯告訴韓、魏二君:郗疵說你們要造反!這二位當(dāng)然不會承認,曉以利弊:我們戰(zhàn)勝趙就可以瓜分他們的土地了,現(xiàn)在城破指日可待,我們是腦子秀逗了,要放棄這等好事,還背個背信棄義的罵名?這肯定是郗疵給趙出的主意,想要離間我們?nèi)ソ饩融w。真為智伯您遺憾啊!
郗疵正巧看到韓、魏二君離開,去問智伯:你是不是把我和你說的話告訴韓、魏二君了?
知伯說:你咋知道咧?
郗疵說:韓、魏二君見到我,躲避我的眼神慌慌張張地走了。
?? 智伯不是智商有問題,就是看郗疵不順眼。。。
?? 同樣無腦的領(lǐng)導(dǎo)在漢初也有一個。項羽為劉邦擺了一出鴻門宴。劉邦見面即陳情自己如何遵守諾言,定有小人離間二人。項羽脫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于是,在劉邦逃離險境,回到軍中時,“立誅殺曹無傷”。唉!遇到豬一樣的隊友,就感慨自己識人不明吧~
看出韓、魏二君異常的不止郗疵一人,另一位謀臣智過同樣勸說智伯殺掉二君。智伯不聽。于是智過改為勸說智伯厚待二人。
知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康子之謀臣曰段規(guī),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 《戰(zhàn)國策·趙策一》
--- 智過說:“魏宣子的謀臣叫趙葭,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guī),他們都是能夠影響他們主子計謀的人。你和他們約定,打敗趙后封這二人各一萬戶的縣邑,這樣的話,二君的心意就不會變,你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了。”智伯說:“打敗趙要三家平分趙地,又要再封這兩個人各一萬戶的縣邑,那么我得到的就少了,不行。”智過見智伯不用他的計謀,不聽他的建議,出門,改姓為“輔”,然后就離開再不見了。
?? 本可以用兩座萬戶縣邑鞏固聯(lián)盟的智伯,在噼里啪啦地撥完自己的小算盤之后,失掉了最后一次機會。
張孟談在聽說智過改姓離開之后,立即建議趙襄子進攻。
韓趙魏三家合兵,用晉河之水反灌智伯的軍隊,大敗智伯之軍。
知伯身死,國亡地分,為天下笑,此貪欲無厭也。夫不聽知過,亦所以亡也。知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戰(zhàn)國策·趙策一》
晉陽之戰(zhàn),以韓、趙、魏三家聯(lián)手,共同攻滅智氏,瓜分其領(lǐng)地而告終。奠定了戰(zhàn)國時代,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基礎(chǔ)。
三家分晉?
在韓趙魏瓜分各卿大夫的領(lǐng)地后,昔主晉反而因懼怕三國而向其朝貢。晉只剩下絳、曲沃兩處封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賜予趙、韓、魏三家諸侯稱號。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滅晉分其地,晉靜公被貶為平民,晉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