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是在哪里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很厲害的女廣告人,她的名字叫做李欣頻,老實說,這三個字我也沒有很用心去記,對這位女前輩印象最深的不是她的名字,也不是她的頭銜,而是她的誠品書屋的廣告。當然直到現在,我也沒有背下那些文案。一開始只知道大家都在傳,后來在很多地方看到過一些節選,多看了幾次之后就有點印象了,直到最后我自己也成了文案策劃,再讀起來的時候,才真的從內心認可:這些文案確實牛!
仔細算算我在文案策劃的道路上已經走了近兩年了,從一開始的電商策劃助理,到后來的網站文案策劃,再到現在的傳統公司的文案策劃,雖然時間不長但經歷卻不少。可是,我卻從來沒有好好研究過任何前輩關于文案這一塊的心得或者作品,所有的補充和參考,都是來源于網絡上的短篇文章。這一次能夠沉下心來讀欣頻老師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系列叢書,真的得感謝十點讀書。而讀完第一本之后,我內心最大的感觸就是:真想重回十八歲!那樣就可以早點看到這么有用的人生指導書了,指不定我的現在會是完全不一樣的軌跡!
只可惜時光不會倒流,我已經逝去的青春也無法得到改寫。不過,幸好我在25歲讀到了這些書,這樣我就可以設計我的30歲,也許堅持到35歲,我也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少點遺憾。
讀完《十四堂人生創意課1》我總共花了5天的時間,是利用每個下班回家的晚上擠出的時間。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一字一句看下來的,并且做有筆記和心得總結。之所以這么認真,真是覺得這本書對自己太有用啦!當然不是因為書里面寫了很多實用技巧,而是在這本書宛若我的人生向導,讓我從此有標準來衡量自己了。
比如,欣頻老師說年輕人要保持每天至少讀完一本書的習慣,我反思自己,盡管號稱熱愛閱讀,但一年到頭來閱讀整本書籍的量卻少的可憐,頂多只有三四本。一對比,我就能發現,欣頻老師把任何能夠利用起來的時間都放在了給自己充電上了,而我完全看心情。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壓根兒就沒辦法讓自己充滿能量。
書中欣頻老師還提到每個人要修煉至少7門的專業技能,經歷了兩年多職場的摸爬滾打,我對這點的印象極為深刻,現在也把它奉為圭臬。我在很早之前就意識到現在的人一定要在職場上有一技之長,那才是真正的鐵飯碗??上?,我除了在文案策劃的道路上半吊子水以外,對任何自己想要學習的技能都是一拖再拖,遲遲不肯開始。而讀過她的書后,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練與不練之間的差距就是現在的她和現在的我。所以,在這本書的觸動下,我開始賣出自己的腳步:買了裝備,健身從瑜伽開始;每天給自己規定最少閱讀時長;要求自己每天一篇寫作······我開始不是找借口逃避,而是迎著困難去實施,這些都能帶給我前所未有的充實感。
書中還有一個關于時間的觀點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人生七年為一個周期,你的18歲到25歲是奠基期,所以,你必須要在這期間將你的專業跟興趣發展成一個你可以自由運作的資源系統;25歲的接班趨勢已到,所以在25歲的時候就要做好獨當一面的準備;盡量要在30歲之前第一次開花,如果一個人在35歲的時候還沒有開花,那么他這輩子恐怕就很少有機會再翻身。我以前真的是太天真了,總把自己當做剛入林的菜鳥來看待,殊不知,精英們早在我這個年紀就已經開始了非凡。未來的自己將會是怎樣的,我心里到現在也沒有譜,但是,我愿意從現在開始做出改變:把欣頻老師當做我的楷模,好好讀書,好好寫作,好好鍛煉自己的體格,好好的學習新技能。
我非常認可欣頻老師說的: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作為終身的追求;不要讓別人的要求限制了你的自由,而把自己放在他人的框架中。我是幸運的,因為喜歡讀書寫字,我選擇了文案策劃這條路,我擁有的思維習慣讓我能夠站在高出一般同年人的視野看待問題;我所練就的寫作能力讓我能夠保持自己的職業優勢從而得到優待和重用?,F在的我不能繼續得到提升,反而在泯然眾人矣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就是因為我的修煉還不夠。我急切地以周邊人來作為參照,看到別人升職加薪,我內心陷入了焦灼狀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我應該清晰地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按照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想要到達的彼岸。
最后分享一個我認為欣頻老師提出的最酷的觀點:形勢若不利己,就自己創新的形勢,創自己的游戲規則。想來她當初獨立開自己的工作室,也是因為在別人的游戲規則里玩的不爽了。我在不同的公司做文案策劃,服務過不同的行業,見過形形色色的老板和同事,確實沒有任何一家讓我覺得能夠效力終身,總有一些條條框框讓我覺得很壓抑,再加上我很早以前就有的創業夢想,在我的內心深處扎下了不安分的種子:我總是不滿足現狀,我總想要變得更好。所以,我這一生恐怕非得要自己創一個游戲,才能得到圓滿。
好書真比摯友,但愿我能遇到越來越多的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