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國家級葡萄酒評委講那葡萄酒品鑒知識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受一個做紅酒的朋友之邀,前天去參加了她舉辦的品酒會。

講真,我平時滴酒不沾,但礙于情面,我還是欣然前往。

由于路況不熟,費了半天勁兒才停好車,到場后已經有些晚了。在簽名墻上簽好名后朋友引領我找了個位置坐下。坐定后我習慣性的四顧了一下,昏沉的酒吧里已經坐滿了來賓,或三五好友,或一二知己,或團體圍坐。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只高腳杯,約略倒了四分之一的葡萄酒。

請了電視臺的知名主持人,將品酒會現場烘托得浪漫而高雅。

最有看點的是國家級葡萄酒評委給來賓普及的一些葡萄酒品鑒知識,讓我這種門外漢對葡萄酒有了重新的認識。

從葡萄酒按不同角度的分類開始,娓娓道來。原來葡萄酒是有最佳飲用時間的,是上午的11點到12點半,因為此時的嗅覺和味覺處于最靈敏的狀態,饑腸轆轆時大約才能切實體味的到那種曼妙的淡淡的和諧的優雅的果香或花香。

圖片發自簡書App

所有的葡萄酒也都有最佳的飲用溫度,白葡萄酒是8度-12度,紅葡萄酒是15度-18度。因著這溫度的講究,對握杯方式也有著嚴格的講究。通常情況下,手應該是捏著高高的杯柄,不觸摸到杯體,確保不因手的溫度影響了葡萄酒的口感。有時,如果葡萄酒在杯里產生了一些霧狀類的東西,說明葡萄酒和杯子的溫度不一致,此時,我們可以用手握住杯體,讓葡萄酒慢慢感受我們的體溫,漸漸地融為一體,待霧氣散去,細細品味。

還有一種情況下,大拇指可以捏著杯座。如果你如此舉杯,說明你在葡萄酒界已經是個專家了,你在用一種獨特的握杯方式告訴別人,你是該行業的行家里手,如果別人有任何關于葡萄酒的問題盡管放馬過來,你都會來者不拒。

倒酒多少也是有講究的。倒的太滿容易將你自己或你身邊的白裙子弄臟,倒的太少沒有誠意,四分之一剛剛好。

陽光慵懶的冬日午后,除了適合在一杯茶香氤氳里取暖,也適合手握一杯葡萄酒,在或醇厚綿密或淡雅清香中品百味生活。

品酒有三部曲: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

當你手中的高腳杯里盛著的葡萄酒顏色呈現深紅色或紫紅色,你可以很有把握的告訴朋友:這杯紅葡萄酒還很年輕。紅葡萄酒的顏色隨著時光流轉會慢慢變的越來越淺。白葡萄酒反之。

除了看顏色外,還要看葡萄酒掛杯壁的情況。輕輕地晃動一下高腳杯,看葡萄酒此時從杯壁上的流速,流速的快慢可以判定一杯葡萄酒的含糖量的高低,從而從含糖量的多寡來分葡萄酒的種類:干型葡萄酒,酒中含糖量約為4克/升,一般的干紅或干白都屬于此類;半干型葡萄酒,含糖量為4-12克/升,有微微的甜味,要細品方得其味;半甜型葡萄酒:含糖量為12-45克/升;甜型葡萄酒:含糖量45克以上/升,頗受剛剛接觸葡萄酒的人的青睞,年輕的女孩子們也比較喜歡。

評委大師建議:如果想嘗試葡萄酒又怕酸澀,別再往里兌雪碧了,從選擇一款甜型葡萄酒開始吧。

觀其色還有很重要的一步是觀察葡萄酒是否有沉淀物。國家規定只有出廠一年以上的葡萄酒才允許有沉淀物。如此看來,當我們拿到一瓶葡萄酒時,發現其有沉淀物,首先要看一下出廠日期,如果是在一年內,我們可以拒絕付款。

觀察完顏色后,將鼻尖慢慢地湊近酒杯,輕輕淺淺的吸一口氣,切忌不能呼氣,有獨特的干果味,鮮果味,花香味,蜂蜜味……徐徐飄入。

葡萄酒碰杯方式

嗅過花香果香后,優雅的舉起杯,由外向內,將杯的小蠻腰部位輕碰朋友的杯(記住不要碰杯口,因為那是最脆弱的地方),然后送進嘴里,不宜急著下咽,用舌頭略略攪拌一下,葡萄酒緩緩漫過舌面,這時口腔里會覺出或輕或重,亦淡亦濃的感覺來。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言的酒體。

所謂酒體,即是酒帶給舌頭的一種或輕重或濃淡的感覺。因感覺的不同有輕盈,適中和厚重的區分。影響酒體的因素紛繁復雜,但最主要的還是酒精度,酒精含量高,粘度高,酒體厚重,反之亦然。

輕掇一口后,輕輕搖一搖,口感會更豐滿。

評委大師手捏杯座在燈光昏暗的酒吧里侃侃而談:世界衛生組織在1989年評定的世界十大健康飲品:第一茶;第二就是葡萄酒;第三是酸奶;第四是各類菌熬的湯;……時間所限,他沒說剩下的六大類,但足以證明葡萄酒的好處了。他調侃卻又認真地說:如果每天適量的飲一點葡萄酒,不僅保健養生,還有美容養顏的功效,十年后如果老了,你來找我。

末了,他幽默地說:“教大家一招在紅酒場合如何顯示自己的逼格,喝完一口后,稍稍搖頭晃腦道:這個酒還可以,就是平衡感稍微差了點兒。保證對方另眼相看。”

然后,在掌聲雷動中消失在昏黃的光影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