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漢領銜主演的五胡方陣
步陸狐
1.五胡亂華
八王之亂正高潮時,又引發了五胡之亂。
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趁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國家,造成了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局面。
這一局面,史稱五胡之亂,又稱五胡亂華,也有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神州陸沉”、“中原淪陷”等。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大漢民族的一場災難,幾近亡種滅族。
五胡亂華的,有十九國(也有稱十六國)。即西晉永興年(304年)建立的成(巴氐)、漢(匈奴),西晉亡后建立的前趙(匈奴)、后趙(羯)、前涼(漢)、前燕(鮮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涼(漢)、夏(匈奴)、北燕(朝鮮)。此外,還有冉魏(漢)、西燕,但沒有包括在內。漢(漢趙)和前趙算一國,史稱十六國時期。
“五胡”指匈奴、鮮卑、羯(jié)、羌(qiāng)、氐(dī)五個胡人民族。其中,羯是匈奴的一支,氐是羌的一支,實質上也可以說只有三胡。依照古老的傳說,他們都是黃帝的后裔。
立國時間都很短,最短的只有3年(冉魏王國,350年漢人冉閔在河南鄴城建立,352年被前燕所滅。冉魏政權時間雖短,對中國歷史影響甚巨,它通過規模空前的血腥的民族復仇震懾了胡人,自此以后胡人不敢再大規模屠殺漢人),最長的也不過57年(前涼王國,320年漢人張茂在甘肅武威建立,由地方割據發展為獨立政權。367年被前秦所滅。)。
從冉魏王國和前涼王國的建立者,不難看出,五胡亂華也并不全是由五胡建立,也有漢人插足其間。
忽興忽亡,錯綜復雜。
你方唱罷,我登場!
2.氐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后涼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成漢:五胡亂華中,最先建立的是成漢。西晉末年,秦、雍二州連年荒旱,略陽、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漢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區就食。益州刺史羅尚逼迫在益流民限期出境,官吏趁機劫掠流民財物,激起流民反抗。301年益州的巴氐族領袖李特在蜀郡地領導西北氐羌人反抗西晉的統治,304年其子李雄稱成都王,二年后稱帝,建國號“成”,建都蜀郡的治所成都。至338年李壽改國號為“漢”。其領土疆域為益州全部。347年為東晉桓溫攻破成都。從李雄稱帝,國號“成”,經李壽稱帝,國號“漢”,至李勢滅亡,史家統稱“成漢”,歷五主,存44年。
前秦: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據關中,稱三秦王。苻洪遭人毒死后,352年苻健稱帝,定都長安,與東晉斷絕。之后東晉履次派褚裒(chǔpóu)、殷浩、桓溫等率軍伐之,苻健皆成功抵御,國勢漸固。之后由自幼瞎了一只眼的21歲青年苻生繼立,他淫殺無度,堂弟苻堅政變殺而代之。苻堅是五胡亂華中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崇尚儒學,獎勵文教。他得王猛輔政,得以集權中央,經濟提升,國勢大盛,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前秦強盛后,苻堅有意一統天下。當時前燕混亂,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堅趁勢派王猛、慕容垂率軍于隔年成功滅燕,取得關東地區。370年,前秦滅前燕,擒慕容暐(wěi);371年,滅仇池氐楊氏;373年,西南夷邛(qióng,在中國四川省)、筰(zuó)、夜郎皆歸附于秦;376年,滅前涼;同年,進兵滅代;前秦統一北方。東北、西域各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關系,只有東南一隅的東晉與他對峙。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冊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歷六主,共四十四年。盛時疆域東至大海,西抵蔥嶺,南控江淮,北極大漠,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383年淝水之戰中,秦軍大敗。前秦并不是戰敗,而是退敗的。赤壁之戰使中國統一延緩了80年,淝水之戰使中國統一延緩了2個世紀。原先歸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紛紛乘機獨立,黃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狀態。394年,被西秦所滅。歷44年。
后涼:苻堅淝水兵敗后前秦瓦解,前秦大將氐族貴族呂光,便據有姑臧(今甘肅武威),于386年稱大將軍、涼州牧。389年呂光稱三河王,后改稱天王,建立大涼,史稱后涼。統治范圍包括甘肅西部和寧夏、青海、新疆一部分。(397年,從后涼王國又分裂出兩個王國,一個是鮮卑的南涼,一個是匈奴的北涼。)399年呂光卒,子呂紹繼位,庶長子呂纂(zuǎn)又殺呂紹自立。401年呂隆(呂光弟呂寶之子)又殺呂纂自立,國勢益衰。403年,呂隆因后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涼亡。歷18年。
3.羌
現在中國官方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等、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其它省市。羌族聚居區處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2008年5·12汶川地震,就發生在羌族地區。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部羌人建立了后秦等國家。
后秦:384年,納西族先民羌人姚萇(cháng)在長安建立,又因君主姓姚而稱姚秦。姚萇本是前秦的大將,叛變逃北地(陜西曜縣)建立政權。姚萇是個忘恩負義的人,20多年前在一場刑場上處斬時,被當時還是親王的苻堅救了下來;但后來苻堅被他殺死。極盛時轄有今陜西、甘肅、寧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占據關中絕大數的重要政治、經濟城鎮和關東大片領土,威服隴右、河西諸國。歷三主姚萇(cháng)、姚興、姚泓(hóng),共34年。臺灣朝代歌訣曰:“二姚后秦,死休前秦;長安稱帝,受首東晉”。417年,東晉劉裕北伐軍滅掉了后秦。
4.匈奴
中國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國家,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間,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
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在中原建立前趙、北涼和胡夏等國家。
前趙:是五胡亂華時少數民族第二個建立的政權。即304年劉淵建立的漢趙,西晉滅亡后稱前趙。是五胡亂華中最先滅亡的一國。據地有今陜西、山西、河南、甘肅各一部。詳見《大頭癥的漢趙子弟》一文。存26年。漢趙滅亡的第二年,西方的君士坦丁堡大帝自羅馬城遷都拜占庭,即今土耳其伊斯坦堡。
北涼:盧水胡酋長沮渠蒙遜所建。都張掖(今屬甘肅)。盛時有今甘肅西部及青海、寧夏、新疆各一部,西域各國均遣使貢獻。歷二主,共39年。399年段業入據張掖,自稱涼王。401年段業殺男成,蒙遜以此起兵,攻破張掖,殺段業,建國北涼。(400年,北涼內部分裂,漢將李暠【hào】在敦煌建立西涼王國。亡于北涼。)后屢次出兵擊敗南涼,并幾次進圍姑臧(今甘肅武威,又名涼州、西涼,是少數民族用語。在中國歷史上曾經作為五胡十六國中前涼、后涼的首都,號稱“五涼古都”。是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410年南涼禿發檀(tán)被迫放棄姑臧,退回樂都(夏稱西戎地,周秦時期稱湟中部落,漢魏時期稱破羌縣,漢屬金城郡,魏屬西平郡,晉稱樂都郡。唐稱鄯州,宋稱湟州、樂州,明代稱碾北衛,清雍正三年改稱碾伯縣。青海建省后設樂都縣)。412年十月蒙遜遷都姑臧,稱河西王。421年蒙遜滅西涼,取得酒泉、敦煌,據有河西走廊。433年四月,蒙遜死,子牧犍(亦作茂虔)繼位。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牧犍出降,北涼亡。北涼是五胡亂華中最后滅亡的一個。
胡夏:407年,由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劉衛辰三子)所建立。赫連氏本匈奴南單于后裔,內徙后改姓劉。十六國時先依劉淵,后附前秦。及苻堅滅代國,命其首領劉衛辰督攝黃河以西。前秦瓦解后,劉衛辰勢力發展,據有朔方之地。公元407年,后秦邊陲羽翼漸豐的劉勃勃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欲望了,是年五月,借口后秦和他的死敵拓跋魏國締和是對他的不公為由,劉勃勃正式脫離了姚興的統治,而同年六月,劉勃勃正式建國,國號為大夏。史稱胡夏國。赫連勃勃的胡夏國和同時期的若干個國家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這個國家在建國的時候,非但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固定疆土可言,而在建國的初期,它的創建者也并不熱衷于開疆廓土這些在立國者看來是及其自然以及稀松平常的事情。在赫連勃勃的帶領下,初生的胡夏國的百官以及她所謂的子民們,幾乎是以一種全民皆兵的狀況,在后秦的疆土上肆意的掠奪。公元425年赫連勃勃病死,赫連昌繼位。428年3月北魏陷安定城,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諒自稱夏皇帝。431年,赫連定滅西秦,又欲渡黃河擊北涼遭吐谷渾襲擊,兵敗被俘,被送于北魏,夏亡。夏國共存在26年。
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是蒙古族。
5.羯
羯民族,源于小月氏(ròu
zhī),曾附屬匈奴人。魏晉時散居上黨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縣)與漢人雜處,從事農業,受漢族地主奴役,被稱為“羯胡”。信奉“胡天”(亦稱“胡天神”,拜火教信奉的神)。晉時319年,羯人石勒建立后趙政權,為五胡十六國之一。
石勒是五胡亂華中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他如果早日南下,西晉可能抵御不住,他會統一中國,但年齡歲老使他壯志消磨。333年,石勒死,侄石虎奪取政權,施行暴政,民不聊生,于349年為冉閔所滅。后趙立國33年,在血腥中滅亡。
羯族簡直就可以稱之為“食人惡魔”。史載他們行軍作戰沒有糧草,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漢族女子為“雙腳羊”。夜間奸淫。白天則宰殺烹食。羯族對漢族的血債實在太多,在他們所建立的后趙政權中,漢族幾乎到了滅族的邊緣。后趙開國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漢族士人免罰,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同時又禁止漢人稱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違者斬。其侄石虎更加變本加厲百倍。他跟一條毒蛇一樣,腦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淫欲,二是殺戮,三是享樂。石虎將邯鄲(一說臨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區,數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為其狩獵圍場,創全人類有史以來的吉尼斯世界記錄。規定漢人不得向野獸投一塊石子者,否則即是“犯獸”,將處以死罪,被殺或被野獸吃掉的人不計其數,漢人的地位竟連野獸都不如;太子石邃比他爹石虎還要令人發指。如果說石虎是殘暴荒淫的話,這個二十幾歲的青年只能以變態來解釋。在自己府上閑著無聊的時候就帶著刀亂竄,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頭砍下來,擦干凈血放到盤子里面做成工藝品和部下觀賞。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惡魔竟然篤信佛教,他命令他所擄掠的漢族女子做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后就把這個倒霉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來和牛羊肉混著煮,還把這種食品賞賜給部將吃,讓他們猜測是什么原料做的。
羯人對漢族實行過系統的大屠殺政策,據稱使中原漢族人口從1200萬左右下降到400萬左右。最終羯人制造的深重民族矛盾被冉閔點燃,冉閔即位前夕發布殺胡令,基本消滅了匈奴和羯族的主力,拯救了漢族。
羯族,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少許羯人最后也主要同化于漢族之中。
6.鮮卑
鮮卑,古代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源自東胡部落(一說山戎róng),名稱有吉祥與神獸的意義,指的是馴鹿。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頓(mò dú)單于擊敗后,退居烏桓山(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以北,即大興安嶺山脈南端)和鮮卑山(鮮卑山的方位大概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以北,即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南麓),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合稱東胡民族。鮮卑起源于遼東塞外鮮卑山,后主要活動于內蒙古東部阿魯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2世紀時鮮卑占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
4世紀西晉滅亡后,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
前燕:337年,東北鮮卑的一支慕容部,慕容皝(huàng)建立。370年前秦苻堅命王猛率大軍攻燕,破鄴城,俘慕容暐(wěi),前燕亡。存34年,匆匆而亡。
代國:338年,鮮卑的一支拓跋部,拓跋什翼犍(jiān)在河北一帶建立。代國皇帝僅僅只有拓跋什翼犍這一位。公元376年,前秦皇帝苻堅滅了拓跋氏的代國。存38年。淝水之戰后,強盛一時的前秦帝國統治瓦解,拓跋什翼犍的后人拓跋珪(guī)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稱帝,史稱北魏。
后燕:384年,為前燕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建立。盛時有今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河南大部。慕容垂千方百計建立的后燕短命王國,只24年。407年,大將朝鮮族高云在慕容家的寶座上,建立北燕王國。
西燕:384年,慕容泓(hóng)繼前燕亡國以后建立的政權,盛時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394年被后燕所滅,國祚(zuò)11年。
西秦:385年,隴西鮮卑族酋長乞伏國仁所建。都金城(今甘肅榆蘭州)。盛時有今甘肅西南部和青海一部分。歷四主,共47年。
南涼:397年,河西鮮卑禿發烏孤所建(禿發即“拓跋”的異譯)。建都樂都(今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盛時控有今甘肅西部和寧夏一部。歷三主,共18年。漢魏之際,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長統率,從塞北遷到河西,被稱為河西鮮卑。在此居住約兩個世紀,部眾漸盛,務農桑,修鄰好,境內安定。至禿發烏孤時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西北)為中心,勢力不斷發展,初附于后涼呂光。公元414年,禿發傉(nù)檀率軍西掠時,西秦偷襲樂都,南涼滅亡。禿發傉,是禿發烏孤的弟弟,其人小聰明太多,大智慧不足,小國寡民還窮兵黷武,最后埋葬了自己。在隴西的乞伏鮮卑、河西的禿發鮮卑最終與北魏拓跋鮮卑同被漢化,至今在青海省西寧市還留存著禿發氏的后代。
南燕:398年,后燕鄴城守將慕容德所建,建都廣固(山東益都)。慕容德是慕容垂的弟弟,統治今山東及河南的一部分,史稱南燕。409年東晉劉裕率師北伐,410年2月廣固失陷,南燕亡。
北魏:它不屬于五胡亂華中的十九國,因為它的壽命比任何一國都長,長達171年,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東晉末年與南朝對立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386年初,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guī)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時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當年四月,拓跋珪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北魏拓跋燾(tāo)統一北方。北魏統一北方,之后時常與鮮卑別支柔然發生沖突。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改皇族拓跋氏為元氏,尊儒教等,為我國文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而后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后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后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統一華北,于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于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于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鮮卑是今之錫伯族。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7.最黑暗時期
“五胡亂華”,這一中國與人類歷史最黑暗的時期,卻有許多人被大規模地宰殺烹食。
一百三十六年當中,幾乎一支軍隊就建立一個王國。驀然間一批人集結在一起,割據獨立,封官拜爵,昭告天下,自稱孤家寡人。還沒有等到人民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它已煙消云散。
結局是,匈奴民族、羯民族、氐民族,幾乎全部滅絕,羌民族領導階層也幾乎全部滅絕。四族的殘余人口,被人數眾多的漢民族所吞食,消失的無影無蹤;鮮卑民族只剩下北魏帝國的一支,等到六世紀末,這一支也全部漢化。從此,中國本土再沒有發生過少數民族問題。
而大批流亡客的南遷,使人口稀少的南中國,得到充實,逐漸開發。這是非常重要的,到二百年后第七世紀的唐王朝,能有那么大的擴張力量,就靠富庶江南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