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兒小時候在小區玩,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個畫面:
東東每次到小區玩,都會帶一些恐龍、奧特曼等玩具,獨自一人靜靜地玩,也不吵鬧。別的小朋友嘻嘻哈哈,似乎與他無關。
東東媽看到兒子不合群,總會催促他:“快去跟小朋友一起玩,不然我就帶你回家了。”
幾次提醒,也沒說動東東放下玩具去玩。
東東媽覺得把孩子帶到這個“社交”場合,他就要小朋友們一起玩鬧,鍛煉與別人社交的能力,不然就太另類了。這就是典型的“媽媽覺得孩子有社交障礙。”
現在的家長普遍文化素養高,育兒觀念也更先進,甚至有些外國育兒理念已經植入心里。大家對孩子社交的問題非常重視,“社交能力不足”“社交障礙”這些名詞,已占據育兒榜首的位置。
實際上是父母太焦慮,放大了問題的嚴重性。普遍正常孩子在發育過程中遇到的所謂“社交障礙”,不過是孩子在自身性格的基礎上,學習如何面對周圍人和環境的不同反應。
這里說到了孩子的性格,每個孩子的性格不盡相同,對“社交”所作出的反應也不一樣。
我們不能純粹地以為,他就有社交障礙,也不是社交障礙,只是他們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去釋放,而不是我們去改變它。
02
社交,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本能需求。每個人都渴望與別人交流溝通,得到別人的肯定認可。孩子也不例外。
但是,孩子生下來一無所知,一張白紙一樣的存在。他懂得的是要先滿足自己,再去獲取別人的認同。如果父母過于要求他去社交,孩子很容易形成另一種人格“討好型人格”。
所以,我們要建議孩子先滿足自己,再社交他人。
孩子心里是純凈的,每一個行為都是他內心真實想法的呈現。這就要求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尊重孩子的選擇。比如:東東他喜歡自己玩玩具,這是他自己的選擇。在他覺得,這比跟小朋友玩更開心和舒服。
懂得并尊重孩子的需求,比“訓練社交”更重要。孩子還沒明白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也不曉得處理自己和外界的關系,他又怎么懂得“社交”別人呢?
03
父母會擔心孩子老是自己玩,會不會出問題?需要干預嗎?
是否需要干預,主要看孩子是否有社交意愿?也就是孩子是否有意愿參加集體活動或者想和孩子一起玩。
這個意愿需要家長注意觀察。當出現時,孩子走束手無策,是需要家長給予幫助的。
見過凱凱媽媽就特別智慧:
凱凱想跟小朋友們一起踢球,自己又不敢去參與。媽媽覺察到后,拉起凱凱的手,去到踢球隊伍前:“凱凱想跟大家一起踢球,他可是踢了兩年球的老隊員了。你們愿意他一起加入嗎?”
小朋友們樂意地點頭。凱凱也開心地加入了。
跟東東媽媽一樣,凱凱媽也是為孩子創造社交的場景。但不同的是,后者是孩子有參與的意愿。
像東東這種情況,東東沒有意愿要跟小朋友玩。父母就不用急著去干涉,在那時玩玩具才是他最舒服的方式。如果你過于強求,孩子反而會害怕會焦慮。
像凱凱這樣自己有意愿的,卻不敢或不知道怎么做的,父母就要出手了。正如“破冰行動”,沒有把孩子退出去獨自面對,告訴對方想玩,也會玩,對方樂意,孩子開心。以后再碰到類似的,他就會學著樣子去處理。
社交能力是包括社交場景、社交意愿和社交能力的。社交場景和社交能力,父母可以幫到孩子。唯有社交意愿,是孩子本身的,要尊重它。
社交意愿,一方面需要時間的累積,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交場景的配合。就如孩子有喜歡運動的,有喜歡看書的……我們不能說講故事的孩子就沒社交能力,對嗎?
父母還是要平常心地對待社交,千萬不要把你以為的“社交障礙”壓在孩子身上,用更多的耐心去正視它,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