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父母,他們的婚姻是依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的。他們從認識對方到結婚,中間只見過一次面。他們沒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卻相互扶持,相濡以沫過了一輩子。
現代社會,在舉著“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旗幟結婚的年輕一代,離婚率卻是居高不下。
兩個人明明戀愛了許久,卻在婚后各種不合,最終婚姻走到盡頭。現代人的婚姻幾乎是隨結隨離。
所以,我羨慕父母那樣的婚姻,我不排斥相親。
2.
相親,也是一種遇到愛情的形式。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想遇見的人,從來沒有固定的形式。
許多人一聽父母說相親,就覺得自己的婚姻自主權被剝奪了。
其實,相親并不意味著就馬上結婚的吧?雖然父輩們確實是如此過來的,相個親,覺得對方不錯,就點頭結婚。
但我們可以選擇相親——戀愛——結婚。
如果說相親和平常的談戀愛有什么不同的話,戀愛的目的只出于“戀愛”,而相親的首要目的是為了結婚。
我們都希望遇到的愛情是:牽了手就能一輩子。但是在這個“上了床都沒結果”的年代,戀愛就像是快餐,沒人是蹦著結婚去戀愛的。而相親是不同的,相親最基礎的目的是結婚。
相親是跳出你自己的圈子認識另外的人。
3.
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它涉及到兩個家庭。
對于相親我更推崇傳統的模式。由媒人或者父母陪同到女方家里,先長輩相互了解認識,并由長輩看過相親的雙方,再由男女雙方單獨相處互相了解。不是像現代,兩個人通過婚介所之類的機構,約定地點,或者在所謂的相親大會上兩個人認識。
看一個人的人品,你要先看他的家庭。這話雖有些以偏概全,但我們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好的眼力可以看出那個人是不是適合和你結婚,或者說人不錯。更何況這世間最難處理的是婆媳關系,如果結婚前不看好,以后可就有的后悔了。
相親,不光是男女雙方在接觸,更重要的是雙方的父母也在接觸,彼此了解。父母畢竟有了許多人生經驗,他們看人更準一些。何況一個人的成長都與其家庭息息相關,父母更是孩子的鏡子。相親中,雙方家庭的接觸更有利于婚后的融合。在婚姻中我更相信父母的眼光,在他們參與過的婚姻里,我認為更能幸福。
在我所遇到的家庭中,婆媳融洽,家庭和諧的,多是因相親而結合的。而家暴、離異的夫妻多是因自由戀愛才在一起的。雖然這樣說有些以偏概全,但我認為兩個家庭的事,就該兩個家庭相互接觸。
我們常常見到許多自由戀愛的夫妻,結婚了,有孩子了,卻還是得不到父母祝福,而相親總能得到父母的支持。
4.
我為什么要相親,因為我不拒絕任何遇到愛情的方式,因為我相信父母的眼光……
聽父母的話,過更安穩、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