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其實不是人人都有的天性

母愛是天性嗎?「不一定」。

母愛有時候不見得是天生的,也可以是通過學習而來的。今天從生理學和社會學角度談談這個問題。

從生理學上來講,每個人的感性都是情緒反應,而所有的情緒都是體內激素作用的結果,比如影響快樂的多巴胺,導致憤怒的腎上腺素,與亢奮有關的甲狀腺激素等等。母性行為也受激素調控,目前的研究表明影響母性行為的激素主要有雌激素、孕激素、催產素等,此外還與多巴胺系統及其受體有關。

1.催產素

催產素(OT)具有多種生理效應,包括在臨產時使子宮平滑肌收縮,在哺乳時使圍繞乳腺腺泡的肌上皮細胞收縮,參與黃體形成和退化,以及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母性行為等。

2.雌激素

雌激素對調節下丘腦室旁核( PVN )大細胞部的OT與VP神經元有著重要的功能,它能誘導PVN內OT mRNA表達的增加,進而啟動分娩、泌乳、哺乳等母性行為。

3.多巴胺

巴胺能通過激活雌激素受體起作用。多巴胺D1、D2受體對調節不同的母性行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視前區。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母親是一個付出遠大于實質收益的角色,盡管認真付出的母親總是能獲得莫大的精神滿足,但對于無法滿足于情感與精神收獲,或者是比起付出更享受獲得的人來說,貿然成為母親只是一條無法回頭的錯路,接下來就是長長久久的埋怨。

有些人天生就喜歡(也適合)過得無拘無束、適合在職場上盡情揮灑,也有些人是因為童年沒有受到充分的關愛、成年后只想花時間和心力彌補自己,也有些人不適合母愛只適合戀愛,喜歡兩人世界的浪漫而不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與義務,這世界上有多少女性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傾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卻因為很多人誤以為「母愛是生了就會有」,而在欠缺思慮的情況下成為母親。

不見得會說、但總是讓人感覺得出來的悔恨,更多時候,這樣的女性因為不敢也不愿承認自己沒什么母愛,否認再否認的結果,往往是向無法抵抗的孩子發泄情緒:

「因為你,我才…」

「已經很好了,沒把你丟掉。」

不快樂的母親不只是孩子痛苦,母親自己也不會好過,這個社會對母愛有著無限大的想象和無比高的期許,一個不適任或只是不那么適任的母親,所受到的壓力外人無法分擔,如果她又是一個無法為自己決定負責、無法在發現走錯了的道路上努力調整步伐、重新適應的人,她的孩子只怕會活在受母親怨恨、不被母親喜愛的痛苦中長大,在后續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沒有正面的力量加以引導,他將長成一個不懂愛的人,很有可能繼續制造出一個愛無能的家庭。

在被罪惡感吞噬之前,告訴你,其實你并不是唯一的一個,也有其他媽媽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而且這很可能只是一時的感受而已,不見得會一直持續下去,或許可以看看是不是下列這些原因讓你沒辦法跟孩子產生連結的。

1.產后憂郁,會讓你出現的情緒失調

由于生產前后體內激素的劇烈改變,會讓你出現情緒失調的情況,甚至是產后憂郁。新手媽媽們很常因為產后憂郁癥而無法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母愛的感覺,但這個問題是可以通過藥物、心理咨詢和行為調整來解決的。但如果你的問題不是因為產后憂郁所造成,那就必須好好找出讓你無法產生母愛感覺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

2.檢視你在原生家庭,是否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

你的原生家庭是你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回顧你小時候的某個階段,可能當時沒有得到應該有的照顧、受到虐待或是爸媽是個控制狂,自我保護的機制可能為了使你不再感到受傷而因此讓你不再對別人產生親密感,也許這是為什么你無法跟自己的孩子產生連結的原因。

3.其實你是對自己感到不滿

你可能覺得自己還有好多夢想都還沒有達到,竟然就已經生孩子了?你因此不喜歡自己已經是新手媽媽的這個身份,也覺得似乎無法承擔照顧小孩的責任。特別是如果你是因為懷孕而結婚的,你的人生因為懷孕而轉了一個大彎,很容易就會將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剛出生的寶寶身上。

4.用孩子來彌補自己人生的缺憾

如果你在原生家庭里得不到重視,或是你跟另一半的關系其實不太好,你跟孩子之間可能成為一種競爭關系,像是會對老公甚至是其他家人對孩子的疼愛或注意力產生醋意,其實你是在映射自己童年時的不滿。

5.回溯到自己的童年時期

如果你覺得你就是沒辦法愛自己的孩子,除了產后憂郁癥之外,很大的原因都必須回溯到自己的童年時期,像是如果你自己的童年是被疏于照顧的,你很可能也會這樣對自己的孩子。當你覺得無法愛自己的孩子時,也可能會另一種極端的反應—對孩子過度的保護,藉此掩飾你無法愛自己孩子所產生的罪惡感。無論如何,請在必要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協助,母愛有時候不見得是天生的,也可以是通過學習而來的。

【參考文獻】

[1]Frances A, Champagne, Pablo Chretien, et al.Variations in nucleus accumbens dopamine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arernal behavior in the Rat [ J ].Neurosic, 2004, 24( 17 ): 4113 -4123

[2]高艷華,王顯鋼. 母性行為的激素機制[ J] .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 14(11): 1051-1052

[3]Roy A. Early parental separation and adult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85. 42. 987

[4]AkersK G, Nakazawa M,Romeo R D, et al. Early life modulators and predeictors of adult synaptic plasticity. Eur J Neurosci, 2006. 24,547-554.

看到這里也不容易,送你一份福利,微信關注“蜜糖罐育兒平臺”搶價值298元的進口奶粉,包郵。這便宜不占白不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