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
朱云喬【著】
完善的人格和家庭的幸福來自于充滿溫暖和關愛的成長環境。
無常是生活的常態,磨難總是占據大比例的人生,但她(楊絳)一向坦然處之,不怨不怒。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早年留學日本、美國,取得法學學位,精通日文、英文等多種外語。一生有過兩部著作:《名學》、《邏輯學》。
楊絳的母親唐須荌,很喜歡讀書。閑暇之時,便會翻開書本,她喜歡在群書中體會不同的世界,扮演不同的人物,經歷不同的人生。
女子的美好,大抵如此吧!寧靜而溫潤,泛著柔美的光暈。如水般溫柔靜好,利萬物而不爭。
過往的故事無法假設,未來的故事也無法預料,也許這就是命運。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遠離家鄉的悲痛,這是走向獨立和成長的必經之路。
成長的歲月總是伴隨著甜蜜與苦澀,一帆風順的經歷會讓人飄飄然,只有那些苦澀的回憶才能讓人走向成熟。
名與器不可假人,自己的意見就應該勇敢地表達出來,不能輕易妥協。敢于拒絕,敢于對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說“不”,是一種勇氣,一種處世的智慧。
楊絳避開了對功名利祿的追逐,堅守淡泊,靜穆追遠,守護著平凡與樸實的幸福。
青春的味蕾,總是豐富的,或是甜蜜,或是苦澀,但無論怎樣,青春總是伴隨著收獲,收獲知識,收獲成長,收獲領悟……
人生總是要面對無數的選擇,而正是這無數的選擇促成每個人走出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20世紀初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余額所創辦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初建時名為“清華學堂”。因校址設在清室遺園清華園而得名。1925年清華增設大學部;1928年夏,正式改為國立大學。
緣分是一種玄妙的力量,讓不同世界的人在彼此的生命中交織,相遇,相知,相愛,相守。于是,平淡的歲月剎那間被渲染上繽紛的顏色。
胡河清曾贊嘆:“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從未想過娶別的女人。”——英國傳記作家
大概天底下的父母都是如此吧,即使兒女已經長大成人,在他們眼里還始終是個孩子,怎樣關懷都不為過,寧愿自己多吃點苦,也不愿孩子受到一點點的委屈與傷痛。
牛津大學作為英國老牌名校,文科水平居世界一流,并擁有著世界最一流的圖書館——博德利圖書館。
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他們平淡的生活里,沒有驚天動地的浪漫,卻能在細枝末節的繁瑣生活里微笑嘗盡生活滋味,這便是幸福的真味,踏實、安穩。
我父親常和楊絳說,要安心做學問,就不要當官,連大學的系主任都不要當,這樣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做好學問。
這樣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楊絳度過了生命中的許多難關。她總是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身邊暴風驟雨、風云突變,她自己卻能穩如泰山,不慌不亂地做一個恬靜女子。
人世間最浪漫的事,莫過于恩愛的夫妻能夠白頭偕老,相濡以沫地走過一生。
不想得到的東西卻送上門來,渴望的事情卻總是遙不可及,這就是命運對人們的捉弄吧。
愛是犧牲、奉獻,愛是不計較。
楊錢的恩愛,不是因為他們各自有多優秀,而是他們夫妻之間能夠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絕不去過多地干涉對方。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圍城》
人活著不一定全是為了享福。
自從有了女兒后,牽掛就成為一種本能。
楊絳總是在想,生活苦一點、累一點沒有關系,只要他們一家三口能夠平淡地生活在一起,那就是世間最幸福的事情。
生命不只是為了生存,它要有美好的追求,生命正是因為這些美好的追求而變得有意義的。
能夠以一顆靜如止水的心去對待生活,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生活中總是充滿了波折,或喜或悲的意外讓人無法冷靜地對待自己的處境,而就是在這些波折中,人們喪失了生活最本真的樂趣,繼而走向了對浮華、空洞無止境的追求。殊不知,平靜地去生活才能找到生活最本真的樂趣。
平靜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所謂平靜,即是有一份隨遇而安的智慧和一種樂天知足的心態。
人從出生之日起,就一直不停歇地向死亡的深淵邁去,盡管這步伐很慢,很慢,但終有一天,人會走到這個無底的深淵面前。
《干校六記》的風格:樸實而情深,詼諧又溫軟。
愛情最好的告白,便是朝朝暮暮不離不棄的陪伴。
錢鐘書博學多才,兼通數國語言,學貫中西,他治學嚴謹,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他是一個天才,更是一個怪才,極具語言天賦卻數理極差,怪才往往有一技之長卻不通人情世故,錢鐘書正是這樣。
家只是一個人生的驛站,不是港灣,家之所以值得留念,那是因為有家人存在,有愛存在,當至親的人離去之后,家不再是家,而僅僅是人生的一個客棧。
人世間本沒有那么多純粹的歡樂,快樂總是帶著憂傷,人間也沒有童話里那么多美麗和快樂的結局;人生也沒有永遠……誰都不清楚,或許這一生,又將坎坷,老病相催,可能不經意間人生就走到了盡頭。
她只是活出了自己,在最簡單的生活里過著最不平凡的生活。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一個是靈魂的去向,一個是人生的價值。
——《走到人生邊上》
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而她成了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最大的溫潤慰藉。
環境的好壞不是那個最終決定人的命運的因素,只有自己的努力和勤奮才能掌控命運。
“旁行書滿腹,同夢筆生花。”
“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錢,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