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今年內地電影市場哪部片子最火?50億的《戰狼2》絕對當仁不讓,讓整個七、八月的其他電影黯然失色,直到九月還有不小的院線排片量。北美院線在今年九月也出現了如《戰狼2》一樣的爆款--《小丑回魂》!
因為票房的持續火爆,北美院線一再加映,原本早該發行的藍光版也再三推遲。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電影能爆發出如此能量呢?
本片改編自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It》,講述了1989年美國一個叫德瑞的小鎮上,7個loser少年和專吃小孩的小丑佩尼懷斯斗爭的故事。
整體來講,其實影片在恐怖氛圍的營造上沒啥新意,嚇人的部分也基本靠的是血腥和音效,而且小丑造型的恐怖程度也不怎么樣,和《死寂》里的木偶、《寂靜嶺》的阿蕾莎等初級恐怖代表都沒法比。加上除了開場一幕使用了恐怖片常用的陰冷色調,其余時間大都是故事片甚至是兒童片的暖色調,以吃心存恐懼的小孩兒為動機的小丑,還經常在白天出現......對于被“嚇大”的成年觀眾來說,真的......說不上恐怖。
以上是缺點,我基本講完了。
等等?就這么點缺點,下面都是優點?沒錯,這怎么看都不恐怖的恐怖片在北美引起巨大轟動的主要原因恰恰不是以嚇人為賣點。標準的劇情結構、豐富出彩的人設、教科書版的攝影、小演員們超出同年齡的演技,還有更重要的感情處理,都是這部片子出彩于常規恐怖片“殺手锏”。
01
劇情方面,本片的情節發展是相當工整恐怖片模式:背景介紹式危機出現,小組成員亮相,分別撞“鬼”,首次正面對抗并失敗,小組成員分裂,新的危機事件爆發,小組成員重組,最終決戰。一氣呵成,沒有任何冗余的支線情節,感情糾葛處理也是與最后決戰掛鉤,基本沒啥能吐槽的地方。
雖然在分別交代人物的時候難免會造成零碎和節奏方面的小問題,不過主角人物眾多,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本片也盡量處理的較為自然和平順。
02
攝影方面,本片真的可以用教科書版的構圖來形容。先放幾張圖看看。
不論是比例構圖,還是色調的選用,甚至是虛實焦的切換,都讓畫面呈現出豐富而不雜亂、明快而不刺眼的美感。尤其是構圖,大量運用對稱每個鏡頭都充滿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故事張力。
本片毫無疑問屬于R級片,雖然是講兒童的故事,但是一上來就開門見山,R級元素直接到位,一點兒也不廢話~
血漿方面也是一點兒也不節省,突出導演和攝影的純調偏好,噴個痛快!
這樣直接不廢話的場景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電影恐怖點的不足,畢竟人家拍的美啊!
03
我最喜歡的是本片的人物設定,也是本片最大的亮點和成功之處。七個小孩性格各異,而且各自都有自己最大的恐懼,加之這七個小孩都貢獻出了絕佳、甚至是超越年齡的演技,使得他們的角色更加出彩。
Bill
核心主角,有口吃,弟弟在一年前意外被小丑從下水道吃掉手臂并消失,但他始終沒放棄尋找弟弟的執念,因為他無法接受弟弟已經死去的真相,這也是他內心最大恐懼和弱點。
Ben
學霸小胖子,喜歡泡在圖書館查歷史資料,首先發現德瑞小鎮的小孩兒失蹤的線索。喜歡女孩兒Beverly。經常被學校的惡霸欺負。
Richie
啤酒瓶底眼鏡,毒舌,sh*t f*ck等臟字兒從不離口,膽小怕事兒,缺乏責任感,懼怕小丑。
Mike
黑人小孩兒,親眼目睹父母在一場大火中喪生,遇事懦弱,也經常被學校惡霸欺負。
Beverly
流言蜚語中不檢點的女孩兒,被女惡霸欺負,在家中則長期被變態父親霸占。
Eddie
從小患有哮喘,被媽媽近乎洗腦式的潔癖影響,非常害怕接觸外界的東西,被養成了一個藥罐子,后來才發現那只是安定劑。
Stan
出生于猶太人家庭,被父親嚴厲的管教,變得唯唯諾諾、小心翼翼。
這七個小孩兒的扮演者除了Stan曾經演過少年版的星爵,其余幾個都是名不見經傳,但是在影片中的表現都是讓人頗為驚喜的。其中我不得不提及一下Bill和Ben,一個口吃一個胖子。小胖子一出場面對女孩兒的那種羞澀真的是到位極了,生動自然而又讓人忍俊不禁。Bill在進“鬼屋”找弟弟時,“堅定的決心”小宇宙爆發,貢獻了最真摯、最富情感的一場獨白演說。
豐富而又精彩的人設,加上上乘的表演,讓本該成為恐怖主角的“小丑”也黯然失色,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代入感,使得長達2個小時的影片全程無尿點。
04
七個小孩都是學校里其他學生眼中的loser,也都有各自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我們成長中或多或少經歷過的。因為這些問題和缺點,成就他們內心最深、卻又不愿面對的恐懼,這也是小丑利用和賴以存在的源泉。當恐懼越來越強烈的時候,就是小丑找上門來的時候。
而當他們終于鼓起勇氣、團結起來直面恐懼之時,他們痛扁的不僅僅是小丑這個不斷變換恐怖形象的“鬼魂”,同時也是他們現實生活中的勝利。
校園凌霸、家庭暴力、失去兄弟、過度保護、嚴苛的家庭教育、懦弱等看似頭疼無解的問題,似乎我們只能不停地逃避和忽視,以換取片刻安寧,然而這樣的做法猶如飲鴆止渴,只會使我們越陷越深,慢慢地被自我吞噬掉。
然而我們并不該理所應當地承受這些痛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這些痛苦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片中等待救援的小孩從來沒有獲救,只有這七個直面恐懼,勇于迎接成長陣痛的小孩兒,堅強地走到了小丑面前,loser變lover。因為內心不在恐懼,小丑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恐懼,能力也就不再,所謂的“鬼魂”也就如此罷了。
另一方面,片中也不是純粹強調恐懼,也有大量橋段描寫少年時期生活中陽光的一面。也正是這些陽光的事物,成為我們追求和守護的美好,給了我們直面恐懼和戰勝恐懼的力量和勇氣。
本片雖然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但在1990年也有一部同名劇集《It》播出,當時立即成為熱門劇集,片中的小丑也是成為了當時的小孩兒們談之色變的恐怖對象。
27年后,電影再次上映,當時被小丑嚇得不行的小屁孩兒們也都長大了,對于他們來說,觀看此片的經歷也如同回顧了一遍自己成長所經歷的那些陣痛。這也就難怪一部在恐怖氛圍營造上并不是那么出彩的恐怖片會收貨如此多票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