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家是一個大IP,里面有好多東西能拎出來說事兒和吐槽。比如春運的感受、單身狗的被逼婚、父母的嘮叨、親朋的探詢、回娘家還是回婆家等等,不大的事兒卻也能影響到過節的心情,好不容易能連續休這么長時間,誰不想過得好好的呢?
影響心情就是機會!這兩天在手機、互聯網上好多的知心大姐、導師大叔手不停歇地安撫忐忑郁悶興奮期盼怨恨的復雜心情,推送了一堆又一堆的文字來都快從屏幕上溢出來了。我估計越看越亂,本來好好的心情也被擾得亂亂的吧。
春節回家是為了追求快樂。如果把春節回家看成是一次特殊的旅行,這一趟的目的地明確,環境熟悉還有承載著許多記憶,遇到的人大都親善相識,不會有食宿的麻煩。應該是最容易收獲快樂的。但如果連這樣的一次旅行,最終都被搞得不尷不尬,甚至很受傷,那真的別怪別人了,只能怪自已哪里出了問題。
春節變“春劫”的頭緒太多,只把單身狗拎出來,吊打一番。
回家過年的單身狗,一定要面對一個尷尬的問題:被逼婚。那是一定的,那場面是相當的尷尬呀,作為一個過來人,曾經我也面對過這樣的尷尬,但現在為人父母久矣,對父母二字多了許多的理解和體會。
逼婚有理,抗婚無罪,大家各有各有委屈,說透了就知道該怎么互相面對了。
孩子很委屈,平時被逼成敬業加班狗,好不容易有個假期,一定要好好過,吃好睡好還能把自已當成禮物給父母盡孝心,更可以排遣長假里無處安放的孤單,一舉多得何不快哉!
為什么?為什么父母就是不理解平時的苦逼忙亂,假期的渴求放松,盡提那些個不愉快呢?不被理解的苦,讓孩子覺得世界最遠的距離就是面對面而無法溝通,更加的孤單,本想排遣長假的孤獨感,卻在家里和你一起過年。心里一口怨氣油然而生。還談什么孝心?還說什么求溫暖?
孝心遇到狠心,愛心反被嫌棄,嘮叨毀了假期!
父母很委屈,關心你錯了嗎?以我們多年的生活經驗,你這樣就是不對,我們吃過的鹽多過你吃過的米粒,所以生活中我們應該是你的導師,聽我們的準沒錯,憑什么把我們懟回來。小樣兒,嘴里迸幾個新詞就覺得自己是老子了?
關心說幾句讓孩子煩,不關心自己又不對,自己似乎不懂但也不能在孩子面前露怯。
總之……各種的錯位。
如果孩子不妨想一想,父母逼婚就是為了找話題。平時聚少離多的親子難免會有縫隙,不找一找話題難道要相對無言,比平時還安靜嗎?在各種話題中,你覺得父母對哪一個話題最有把握?除了逼婚,他們還能在哪個方面能有最大的把控能力?所以由此入手,不就是為了多說幾句話嗎?
如果父母也得反思一下自己,世界變化快,好多不明白,孩子知道的比父母多是常態。自己再也不是以前那種“全知全能”火力全開的狀態了,被孩子鄙視那是正常,也應該高興,至少說明孩子比父母見識多了。但是要這個面子就是一個坑,你要是還硬裝成先知一般的人生導師,最終尷尬的反而是自己。多點對孩子的理解,多點對自己的理解不行嗎?
各自有各自的苦,本想通過對方能略略消減,卻無奈地發現像開閘放了水卻被對方懟回來,反倒讓自己嗆得夠嗆,如此難受何不相互放過?
包容與理解是無二法門。孩子理解父母沒話找話,父母承認自己認識淺薄。說易也易說難也難。實在不行,干脆別回去了,反正餓不死,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也能睡到自然醒。再怎么孤單也總比投身春運,不遠萬里地回去吵一架要更理性。只可惜理性永遠只是理想狀態,舍不下那個爭強好勝的心,拉不下那張想油光閃閃的臉,所以爭吵了一遍又一遍,心也只能傷了一次又一次。
與其因為距離近了相親相害,還不如遠遠地相望守著思念各自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