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是孔子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說的,本意是指他在三十歲的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三十而立”流傳至今則有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觀點簡單地認為是“成家立業”,也有的說法是“30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并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來源:百度百科)
不管是怎樣的觀點,毋庸置疑的一點是:三十歲確實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無論是回頭看還是向前看,都有值得思考的問題的。作為即將奔三的人,我自己也深有體會,突然覺得時間的流速莫名加快,工作、生活的節奏驟然緊張起來,想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時間卻怎么也不夠用。也許這就是處于三十歲門檻邊的自然反應吧。
十一假期看了一本名叫《12個工作的基本》的書,作者是日本的大久保幸夫,他于1983年入職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務公司——瑞可利有限公司,15年后創立瑞可利職業研究所并擔任所長。
說實話,初看這本書的標題時,我并沒有指望能收獲什么實質性的東西,想必不過是一些夸夸其談空洞無物的理論。但是,當我一口氣讀完這本不厚的小書之后,必須承認它出現得太及時了,因為書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數字就是:三十歲!
作者大久保幸夫作為一名資深的職業研究專家,他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提升職場競爭力的關鍵不是學歷和資格證書,而是反應力、親和力、目標發現力、持續學習力、專業構筑力等12種基本能力。掌握了這12種基本能力,就能在職場中如魚得水,融會貫通。而鍛煉這些基本能力的最佳時間段幾乎都涵蓋了30歲(有的是以30歲為終點,有的是以30歲為起點),所以說說這絕對是一本外號叫“及時雨”的書。
《12個工作的基本》全書總共分為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厘清了關于職業的種種誤解;第二章是對12種基本能力的逐一闡述;第三章是對第二章的補充說明和升華。想必人人都對這12種基本能力感興趣,下面我就把重點總結如下:
第一能力:反應力
定義:讓對方知道自己對其言論或提問作何反應的表達能力,是最基本的交流能力。
你是會場上的隱形人嗎?別人發言的時候你是否面無表情、靈魂出竅?心理學家梅拉賓認為,對人態度=表情×55%+聲音×38%+言談×7%,也就是說與人交流時,表情見真章。哪怕是簡單地點頭都遠比面無表情強。這就是反應力,反應力決定信息收集力,邊聽人說話邊點頭的人,善于傾聽,也更容易獲取額外的信息。
鍛煉反應力的關鍵是要有自覺的意識,時刻養成習慣,留意周圍的人,客觀把握他們對自己有何期待。與人對話應正視對方的雙眼,懷著準備提問的心態,引導對方透露更多信息。
第二能力:親和力
定義:通過柔和的表情或詼諧的笑容吸引人的能力。
不論男女,親和力都是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魔力鑰匙。有親和力的人在工作中如魚得水,沒有親和力的人則會步履維艱。普通的問候、日常的寒暄,都是有親和力的表現,如果還想更進一步鍛煉親和力,則可以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笑容,也可以模仿有親和力的人的言行舉止,重復練習就能習慣成自然。
第三能力:樂觀力
定義:面對工作壓力,有適合自己的處理方法,能夠戰略性地消除壓力的能力。
病理學家漢斯·塞利認為:壓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發育所必需的積極壓力(enstress),另一種是不良壓力(distress)。
對于不良壓力,可以采取消極方法來應對,比如放棄、忘記、歸咎于他人、做點別的轉換心情等,總之能夠幫助自己緩解或消除壓力就可以一試。
當然,更重要的方法還是積極地與壓力戰斗。這就需要直面壓力,要么直接采取行動消除壓力根源,比如,人際關系不順就跟對方好好談談,重歸于好;要么轉換思路,把壓力的根源當成自己的助力(信息源),以積極思考為目標,養成以“學習視角”來看待事物的習慣,把所有的時間、經歷、際遇當成“自己的學習時間和教材”。堅持鍛煉“努力就能成功”的思維模式,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來獲得積極的態度,全力以赴積累實際經驗。
關于這一點,我個人深有體會。今年8月份的時候我在簡書平臺收到了聽友讀書會的邀請,讓我錄制一期45分鐘左右的讀書分享音頻。這簡直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從來沒試過錄音頻,更何況還是45分鐘的長音頻。我的口頭表達能力本來就一般,更別提這種一本正經地長篇大論了,肯定會狀況百出。如果是以前接到這樣的邀請,我肯定想都不敢想就回絕了,但是這次我小心翼翼地答應下來了,表示愿意一試。
面對全新的挑戰,我的壓力不是一般的大,但還是以學習的心態堅持下來了,從選書、看書、記筆記、整理筆記形成音頻文字稿、反復試錄掌握語速節奏,整整花了一個月的零碎時間,終于在九月底交了作業。那一刻我如釋重負,至于音頻錄制效果如何、能否被采用,都無關緊要了,重要的是我挑戰了一回自我,戰勝了困難和壓力。也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吧,在這個假期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了聽友讀書會發給我的成品,是他們在喜馬拉雅聽書上分享的第11期節目。(我分享的書是家教女王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收聽,無償分享哦!)
第四能力:目標發現力
定義:自己為工作制定目標的能力。通常是先發現問題,再以解決問題為目標。
你是那種沒有領導的指令就什么也不做的“待命族”嗎?作者認為,喪失目標不僅關系到工作意義的迷失,如果一步踏錯,甚至可能讓生活都失去意義。反之,如果一個人養成了追求目標的習慣,始終有的放矢,無需別人多說,自己就能自覺行動。
培養目標發現力,秘訣在于把“發現問題就解決”當成目標,亦即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具體的方法有:(1)細碎的日程安排。把時間分成多個小份,逐一確定要實現的目標。(2)成功印象。在工作前想象成功后的具體場景,實際工作就能干出氣勢。(3)活用上司。不僅是被動聽命于上司,而應該與上司一起思考自己應該完成的目標。
第五能力:持續學習力
定義:在必要時學習必要知識的習慣。
作者認為,持續學習力是當前這個時代必需的能力。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養成學習習慣的關鍵點有五個:(1)趁年輕,集中精力去學習;(2)細化學習目標,將學習落到實處;(3)記住的知識要即刻分享,從而固化知識;(4)確定是否形成一定的學習模式和習慣;(5)靈活運用所學,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
第六能力:語境理解力
定義:在背景、語境不同的人之間協調意見的能力。
語境理解力的三大支柱分別是感情控制力、邏輯思考力和表達能力。與人交流,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要把握對方說話的重點與思路,再清晰地反饋自己的意見。
鍛煉語境理解力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盡量跳出自己熟悉的交流圈,與不同年齡、不同專業領域、甚至是不同國籍的人頻繁交談,在交流過程中,主動想人之所想,不僅聽對方“說了什么”,還要思考“為什么說”。
第七能力:專業構筑力
定義:有計劃地構建自身獨特強項的能力。
專業構筑力是三十歲之后必須培養的能力。怎樣才算構筑起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呢?作者認為,實踐經驗、系統理論以及該領域內的專家關系網三者缺一不可。
至于選擇什么領域作為自己的專業,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議:(1)盡量選擇已經積累大量經驗的領域;(2)弄清楚自己在公司內部是否存在被估價的可能性,在社會上是否存在高需求;(3)選擇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達到一定水平的領域;(4)能想象出自己享受該領域工作的模樣。
第八能力:人脈開拓力
定義:開拓業務伙伴或信息來源,并與之維持關系的能力。
人脈拓展力也是三十歲之后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拓展人脈就是形成人際關系,所以當然要懂禮貌、講禮儀,對待工作和約定要誠實守信。除此之外還有以下要點:
(1)創造機會,付諸行動,見自己想見的人(對自己有益的人);(2)趁熱打鐵,及時回訪,梅開二度;(3)介紹給第三方以加深關系;(4)懷著無私付出的心態,使自己成為別人需要的“信息源”;(5)不要吝嗇用來自我投資的交際費和飲食費;(6)創造條件讓對方了解自己(名片、個人主頁宣傳);(7)空出時間用來學習充電或會客。
第九能力:委任力
定義:把工作托付給別人的能力。
雖然把工作托付給別人可能會面臨結果不如人意的風險,但是如果事必躬親,則只能在十分有限的范圍內實現成果,而無法擔當更大范圍的重任。
鍛煉委任力,特別需要具備信賴別人的能力。而知人善任的眼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煉成的,“看走眼”的時候同樣也是積累經驗的途徑之一。此外,提前制定工作計劃再行委任也是確保委任效果的好方法。
第十能力:商談力
定義:咨詢協商的能力,善于傾聽并與別人一同思考問題的能力。
從第十能力開始,都是四十歲開始必須修煉的能力。商談力與咨詢力類似,如果你兼具“專業知識”和“咨詢能力”,就是當今社會需要的這方面人才。比如,具備園藝專業知識和咨詢技能的人,可以在家庭菜園等專賣店里接受顧客咨詢,挑選合適的商品加以組合,賣給消費者。
培養商談力的要點:(1)醞釀信賴關系;(2)有相同的目標;(3)基于專業知識作出詳細說明;(4)最終讓對方決定。
第十一能力:傳授力
定義: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或技術教給別人的能力。
工作中缺乏傳授力的人比比皆是,說明不足、滔滔不絕、夸夸其談、離題萬里。
提高傳授力的關鍵在于:應發揮聆聽和提問的能力,配合對方的需求,有的放矢才能避免不知所云。此外,應學會夸獎和責備的技巧,夸獎要具體、當眾進行,責備要具體、私下進行,并且提出改進建議。
第十二能力:協調力
定義:調整、中介、推進事物的能力。
協調力是這12項基本能力中唯一更高等級的能力,是融合了其他11項基本能力的綜合性能力。優秀的協調者,必須既是聆聽需求的專家,又是發言淺顯易懂的專家,同時還是思考最合適計劃的專家。
構成協調力的十個要素分別是:(1)專業知識;(2)豐富的人脈;(3)把握對方的需求;(4)本質的開朗;(5)針對信息收集的日常活動;(6)目標的設定;(7)達成共識的推進;(8)適當的建議;(9)勤勉;(10)為人誠實。由以上十點也能看出協調力是集大成的能力。
本書之所以強調三十歲的重要性,是因為一過三十歲,人的弱點就難以改掉了。當然,并不是說錯過了三十歲就無法在職業生涯中更進一步發展了。作者認為,這種情況下就要放棄改掉弱點的做法,把精力放在拓展強項上,借此彌補弱點造成的不足。
作者在首章就提到:“無論是即將工作、打算規劃今后人生的人,還是工作多年、試圖檢驗自身成長的人,都應該繼續讀下去”,我就是帶著“檢驗自身成長”的心情讀完全書的,結果發現既有共鳴,也有收獲。對于自己的三十歲,也多了幾分清醒,少了幾分迷茫。相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會頗有同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