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年味》
在城市待的越久,越懷念故鄉的年味,懷念那熱鬧的氛圍和濃濃的鄉情鄉味!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故鄉的年味是從臘月初八的臘八節開始的。但直到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我們當地的“小年”,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愈來愈濃的年味。 “三祭灶,四掃屋。五蒸饃饃,六殺豬。七、八,到年啦”!這個在故鄉一直流傳的歌謠講的就是故鄉過年的流程,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每天都有該做的事情,里面包含著豐富的民俗和講究。年味,也是一天比一天濃郁!那充滿鄉情的年俗年味兒,那一幅幅暖暖的畫面,隨著時光的發酵,也變得愈發濃郁和清晰。
“三祭灶”,就是臘月二十三祭灶神,要送灶王爺上天庭向玉帝匯報工作。怎么送?你肯定沒見過!這天傍晚,每家都要在廚房的灶王爺神像前擺上貢品和香燭,邊給灶王爺跪拜邊念念有詞,感恩灶王爺的保佑,到天上要多多美言。每家每戶的大人用秫秸桿扎出一匹小馬,有頭還有尾巴,和真正的馬還頗有幾分相似。然后在院中的香案上點上香,把灶王爺畫像請到香案前,連同扎好的小馬付諸一炬。儀式完成,表示灶王爺就乘著天馬趕赴天庭啦!這個時候,孩童們一般都湊在旁邊好奇的看著,晃著小腦袋向大人問著各種關于灶王爺的各種問題。
所謂“四掃屋”就是臘月二十四打掃房屋。每家都要干干凈凈迎新年。屋里屋外,地上墻上,這一天要全部打掃干凈。墻角的蜘蛛網也將在今天迎來一年一度的滅頂之災。孩童們一般也會湊熱鬧般的幫忙,這里搗鼓下,那里搗鼓下,越幫越忙越幫越亂,最后一般會被大人攆出去。于是大街上就多了一群歡笑著嬉戲的兒童。
“五蒸饃饃”,臘月二十五這天,家家戶戶都忙著蒸各種面食,饅頭、豆沙包、菜包、糖包、花糕……各種各樣的面食,每樣都要蒸好幾籠。這些面食一直要吃到正月底還吃不完。
鄉村過年肯定要殺豬宰羊的,“六殺豬”就是在臘月二十六村里的屠戶就要開始殺豬宰羊了。幾個人把待宰的活豬綁了四蹄,屠夫拿起尖刀,對準豬的咽喉,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先給豬放了血,然后用開水澆在豬身上,接著就開始刮毛。刮干凈后屠夫會把豬開膛破肚,清理出內臟;接下來把豬身一分兩半,懸掛在木架上,然后根據要買肉的老鄉需求進行切割售賣。買完肉的人們歡歡喜喜的拿回家,要么燉、要么腌,要么炸,要么每樣都弄上點,各種吃法應有盡有。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是故鄉的大集,在我們那邊又稱為“花花集”。估計是因為此時的大集是一年內花樣最多,東西最全的集。集上賣煙花炮竹的,賣年畫對聯的,賣新衣的,糖果的,小吃的,燈籠的,玩具的……各種物件,絕對是琳瑯滿目,五花八門。小時候最喜歡的還是趕集,跟著大人在擁擠的人群中穿梭,求大人給買一些煙花、玩具什么的,感覺這是當時最最開心的事情了。
接下來就是過年的重頭戲——除夕了。除夕下午,故鄉的男丁們是要集體去祖墳祭祖的,大人小孩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但這天的祭祖和清明祭祖完全不同,這一天是開心的,歡快的。一大群人,大人小孩,在自家的祖墳前燃放鞭炮,家家都賣力的去放鞭炮和各種煙花,然后是燒紙錢,集體磕頭。大家此時是沒有悲戚之色的,個個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大概是過年了,邀先人們一起過個團圓年,讓祖宗在天之靈也瞧瞧后代們幸福的生活吧。除夕祭祖故鄉的女眷是不參與的,她們此時要在家包水餃,這一天包的水餃和以往略有不同。每家都要包上2到4個帶硬幣的水餃,就是把洗干凈的硬幣混著菜餡包在水餃中,初一誰吃水餃吃到硬幣就意味著要操心家中的事。不過每個孩童都期盼著自己能咬到帶硬幣的水餃,在小孩眼里,這代表著幸運,這是一種獨特的樂趣!
祭祖結束,各家各戶就要張羅著貼對聯了。對聯內容一般都是“風送鶯歌辭舊歲,雪伴梅香迎新春”之類的喜慶內容。貼完對聯,天也黑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節晚會,十二點鐘聲一響,孩童們火速沖到院中,放鞭炮,放煙花,鞭炮聲此起彼伏,煙花把故鄉的夜空變得異常璀璨。
初一是要拜年的,而故鄉的拜年更有特色。凌晨三四點鐘,吃完水餃。天還很黑,一個家族的男丁由長輩帶著,浩浩蕩蕩的挨家挨戶去拜年。我們故鄉拜年的方式你絕對想不到。我們的拜年是要磕頭的,而且是那種雙膝跪地,頭觸地面的那種。每家過年基本都是夜不閉戶,到每一家,先到這家堂屋供著的祖先牌位前,燒紙,祭酒,跪拜。然后,領頭的高喊一聲“大爺,大娘,我們來給您拜年啦”!就帶著本家族的隊伍磕頭,隊伍中的小輩們則按輩分邊喊著“大爺爺,大奶奶,給您拜年啦”,邊磕頭。磕頭的隊伍能排到院子里,貼心的主人則早在地上鋪上了草席或毛氈。這種拜年方式,情真意切,實實在在,充滿了鄉村特有的濃濃的親情味道。
大年初一,天大亮的時候,該女眷們出動了!女眷照樣是由本家族長輩帶領,帶著隊伍到各家磕頭拜年。拜完一圈,或聚或散,聚一起的拉拉家常,散的各自回家。大年初一的主題就是“玩”,什么事不做,就是玩兒。對孩童來說,除了各種玩,各種自由的吃之外,還有一件極為開心的事情——那就是領紅包。大人樂呵呵的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紅包,讓孩子磕頭拜年。這時候幾乎所有的孩童都會積極的磕頭拜年,紅包到手馬上歡快的跑出去玩了。雖然那時候紅包里面放的錢很少,只是一元、兩元,最多5元的紙幣,但這足以讓我們開心好多天了。
初二開始走親戚,初二這天一般都是回娘家的,嫁出去的閨女帶著夫婿和孩子,拿著豐厚的禮品回娘家,此時的娘家也必然是準備了最豐盛的酒席招待貴客。初二到十五,基本都是走親訪友,一年未見的親戚朋友趁著過年一起聚聚,喝喝酒,談談心,其樂融融。過了正月十五,故鄉的年味才漸行漸遠,故鄉的人們慢慢開始了正常的生活節奏。
在城市待的越久,越懷念故鄉的年味!懷念那熱鬧的氛圍和濃濃的人情味!嗯!我決定了,今年要回故鄉過大年!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