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那時候姑奶奶背著個長凳,領我去看僮子戲,當時我的心情與多數人是一致的:無趣、敷衍、聽不懂。只曉得他們是咿咿呀呀,拖著很長的腔調。
后來由于應試教育不得不準備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素材,然后我選擇的是民間刺繡,為此我還特地讀了相關的書。逐漸地,我發覺我開始喜歡傳統文化了。
高考結束,整個人就閑得慌。今天,外婆和外公去看僮子戲,我想我就跟著去吧,好歹也是咱本地的特色文化。
老遠,我就聽到鑼鼓聲、悠遠的唱聲。那路可不平坦,十分顛簸,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我的興致。我打眼一看,便被迷住了。因為那里搭著一個像模像樣的戲臺,戲子們的穿著也很有講究,至少,比十年前沒穿戲服的專業多了。
若你細致,也可觀察到臺下坐著的都是些老人,誠然,臺下就我一個小姑娘。話說我從下午1點多,站到了下午4點多,站了挺久。還好今天天公作美,沒有火辣的太陽,有大風,不過還是悶熱的。
剛開始我只是被他們的戲服、戲臺吸引了,而他們唱得是什么,我難以聽清。這很慚愧,因為我自認為我熟稔南通方言。
但我沒有離開,我繼續耐心的聽、看。還好我等了下來,接下來,我將一個書生的自白聽得很清楚。“父母雙亡、孤身一人……”雖然都是些老套路,可我很有興趣。
后來我還是沒有把唱的部分聽清,然而看見臺上戲子們的動作,我也把劇情猜得八九不離十。
看到這里稍微明白一點了,一個無錢、無權、無親的三無少年,怎么會被相國千金接納呢!
一個紅衣女子出現,后來就看到他倆好上了,游園賞景,折梅送人。我還分明地聽到“這里的景致好美啊!×2”
其實,在之前我不知道那個女子是鯉魚精變的。所以,當我看到兩個千金的時候,整個人就方了!
先前已經得知丞相要請包拯來鑒別妖精,這里是鯉魚精向龜精求救。話說戲子本領不錯,還甩了幾個把戲。
龜精變成了假包公,所以才出現了兩個。看到這里我更有興趣了,而旁邊的母親一直問我回不回去,真心累。
這里特別有意思,一個包公說:“哭的是假的,不哭的是真的。”另一個說:“哭的是真的,不哭的是假的。”對峙良久,還是沒有結果。除了真假包公,還有真假照妖鏡,讓我笑會。
其實我也不曉得中間橙色衣服的是什么角色,不過看上去好高大上。注意,左邊那個穿紅衣、戴高帽的就是狀元張珍!
接下來,聽到了鯉魚精的自白。真千金又看到張珍中了狀元,想要成婚卻被拒。鯉魚精對張珍情深義重,張珍也是個有情郎,不嫌棄一個妖精。
到這里就是大結局了,觀音菩薩出現,鯉魚精甘愿忍受大苦,變成凡人與張珍成婚。這就是老百姓們喜聞樂見的劇情。
您看看下面的劇情,再對照一下圖片,估計就懂了。
民間傳說《追魚記》:書生張珍與丞相之女牡丹幼年訂婚。后張珍因父母相繼去世,只得投親相府。丞相冷眼相待,命張珍暫居后花園碧波潭畔草廬中讀書,伺機退婚。張珍萬般惆悵,常于夜闌人靜之際,至潭邊哀嘆心事。深居碧波潭的鯉魚精,見張珍純樸敦厚,就變作牡丹小姐,去書房與他相會。兩人情投意合,遂約定每晚二更時分在后花園見面。新春佳節,牡丹游園賞梅,巧遇張珍,張珍含情,口呼娘子,牡丹失聲驚叫。丞相聞聲趕來,怒斥張珍傷風敗俗,將他逐出相府。鯉魚精知張珍受屈,急忙出府追尋,不料又被丞相撞見,誤認其女與張珍私奔,而將他們抓回府中。真假牡丹相遇,引起紛爭,卻又真偽難辨,竟連丞相夫婦也無法辨認。丞相決定請包公來公斷。鯉魚精見事不妙,急回水府求援。龜精等各顯神通,變作包公、張龍、趙虎,趕往相府,以致真假包公分辨不清。于是,真假包公一同審問真假牡丹。在假包公的暗示下,真包公得悉真牡丹嫌貧愛富,假牡丹義重情深,故有玉成之意,就推辭不問。張珍、鯉魚精乘機逃出相府。丞相不罷休,又奏明圣上請張天師調來天兵天將。鯉魚精、張珍逃至荒郊,天兵天將緊追而至。鯉魚精見事危急,可能生還無望,遂將身世相告。張珍并不變心,反而愛之彌堅。幸喜觀音前來搭救,愿度鯉魚精往南海繼續修煉成仙。鯉魚精甘愿丟棄千年道行,忍痛脫去金鱗,轉為凡人,與張珍永結同心。
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欣賞中,我的媽媽問過我要不要回家×5,我搖頭×5。其實,我有一點點回家的想法,畢竟站了這么久,有些地方還聽不明白。可能是因為戲子們賣力的表演,我就一直站了下來。如今,我對照原劇情,才將這場戲弄得透徹。
真的,我也不得不佩服戲子們的神還原。雖然離得遠,神態和動作看得不是那么清楚,可那聲音聽得真切。正值悶熱的夏季,他們穿的袍子想必也是不透風的,還有戲子戴著惹癢的假胡須,還有濃妝艷抹的,想想好心疼。臺下,我也看到有些戲子擦著汗,敞著衣。他們敬業的精神,是值得點贊的!
點評:(優)
這樣的劇情,一波三折,確實是吊人胃口,并且,假千金的懸念設的也不錯。對話中還夾雜了一些口語,很有笑料。除此以外,戲服很適合很炫酷、戲子很專業。這樣的僮子戲,真是滿滿的良心!
點評:(缺)
因為僮子戲中幾乎全是南通方言,而且運用唱功,所以外地人或者本地不常聽的人會比較苦惱。此外觀眾還比較多,去聽戲最好自備凳子,還需忍受當地環境。
如今,人們很少看戲曲了,戲園也沒落了。電影、電視、小說、游戲充斥著生活的各個角落,娛樂圈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而政府申請的所謂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疑就成了美麗的裝潢。申請成功了,就像對待咱長江的江豚一樣,成為了保護動物以后,就不理會了。
在景點題字、亂丟雜物、隨意損壞的游人屢見不鮮。就像有篇文章所表明的,長城仍在損壞,可人們的惡劣行為加速了這一過程。到底,一些明律還是沒有頒布下來。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感受的就更深了。現在的年輕人抱有鴻鵠之志,勵志去北上廣打拼一番。你可以看見農村里幾乎都是些老人,很多田也都荒掉了,青年們去城市不復返,很多的傳統技藝也失傳了……并非無良師,而是無好徒。
最近比較火的文化電影《百鳥朝鳳》不知有沒有給人帶來深刻的反省,還是一笑了之,看看就好。可是,制作人的那顆想要喚醒群眾堅守文化的心,是熱忱的,是值得贊美的。
還記得木心爺爺說過的話:
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如果把生活剝露得只剩下最真實、最粗俗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人,只會變得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枯萎。
物質生活愈來愈豐富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也應被提倡。雖然作者不是勸大家都去欣賞戲曲,都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那心不要太功力,像《追魚記》里張珍抱怨的那樣“你爹那個勢利眼喲~,不把小生當人看哦~”
哈哈,說重了,日子過得怎樣還是要看自己的選擇的。這樣,誰也不好怨誰咯。
本文只是燕子的感悟罷了,雖然寫得不好,但也不要私自轉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