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心理咨詢通過言語作為媒介進行溝通,因為言語是表達自己的工具,人們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思想也受言語的影響。
可是,如果來訪者是一個小孩兒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或者是一個不愿意溝通的人,怎么辦?
此時,言語這個工具便無力發揮,咨詢師不得不另尋它徑。
尋那些不用言語便可以讓我們看到來訪者的心理狀態,找到問題所在,發現心理需求以及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辦法。
這些“神奇”的工具包括——游戲,沙盤,以及繪畫。
今天,我們通過閱讀嚴虎博士主編的《繪畫分析與心理治療手冊·上冊》的第一章來認識一下繪畫是如何窺探并治愈人們的心理疾病的。
一、繪畫在心理治療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角色一:敲門磚。
當來言語無法發揮用武之地時,繪畫可以作為一個敲門磚來敲開來訪者“防御”的墻,直接進去來訪者潛意識的“秘密花園”。因為繪畫作為一個價值中立的符號,及時防御性很強的人也可以毫無壓力地接受。
角色二:顯示屏
來訪者的畫像“顯示屏”一樣,直接將其心理現象呈現在紙上。
繪畫,本質上就是一種“心理投射”。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被認為是無意識主動表現自身的活動。
當外界一個曖昧不明的刺激發生,一個人對這個沒有明確線索或他人觀點影響的情況下對刺激做出的反應,其實是與其他人或事物是無關的。個體通過對這個刺激的主觀解釋和想法,反映了其自身獨特的人格特征。不覺中,投射出其心理的需要、個性、情緒、沖突、動機、防御等內在狀態,在其繪畫作品中以清晰具體的圖像呈現出來。
角色三:鏈接與轉化
人的心理狀態常常是龐大而又復雜的,有些能夠被意識覺察的便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而有些語言的表達總也不能貼切地表達清楚內在的感受,此時,繪畫便可以與更深的情緒與情感鏈接,通過畫筆,躍然紙上。
當那些在暗處涌動了的情緒能量得到表達和接納,本來破壞性的能量便轉化成建設性的能量為人們所用。
我認為,簡單來說,繪畫給人們提供了情緒上的宣泄途徑,同時,繪畫本身也是一個創作的過程,而轉化與治愈需要來訪者持續不斷地畫,在不斷地創造過程中,持續地表達和創造,讓那些本來不被接受情緒慢慢被接受(表現在,人們會慢慢地越來越喜歡自己的畫),被激發的創造性,遷移到現實生活中,促使來訪者采取建設性的行動,治愈便發生了。
整個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悄然發生。
倘若,加上繪畫分析便會加速治愈的發生。通過帶領來訪者共同分析其繪畫作品,在心理咨詢師的支持,來更加直接地發現并面對自己的問題,并共同探討解決心理問題的辦法。增加了來訪者對的自己的認識,從而獲得更好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