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錯誤,我們通常更多的是負面體驗,小時候犯錯會挨罵可能甚至要挨打;上學做錯題要被判紅叉,錯多了就會不及格,回家還是要挨罵挨揍;工作中犯了錯誤,可能被扣工資扣獎金,甚至被處分。總之,錯誤在我們頭腦中扎下了負面的根。
其實,我們有這種負面感覺并非完全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整個社會就在制造這種氛圍和認知。上學等時候,老師會表揚題目做得對的同學,很少提及成績差的,工作中也一樣,對錯誤往往總是不能客觀去看,所以導致我們對錯誤態度采用回避、隱瞞、主動忘記甚至抵賴的態度。
既然我們一直被教育錯誤是不好的,也就決定了我們對錯誤的消極態度。比如小時候,明明是自己打碎了杯子,要想辦法賴到別人身上;明明考試不及格,要想辦法改寫分數蒙混過關;明明孩子自己磕到桌子上了,父母就會“打”桌子,哄孩子說這個桌子太壞了,媽媽已經教訓它了,最后導致孩子長大了犯錯誤的時候,也習慣性推到別人身上,甚至成年以后仍然會可笑到把責任推到沒有生命的東西上,比如可能會說,哎呀,我讓門給夾了一下,我的牙讓石頭硌了一下。
所以,各種錯誤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全都是負面的陰影,導致了錯誤根本沒有起到本該起的好作用。
那錯誤還能有什么好作用呢?
大多數人錯誤的認識,還停留在膚淺的概念上,無非是知錯就改是好同志,或者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之類。
國外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就是讓那些考試中做錯題的學生只要承諾修改答案而實際上并沒有真正修改,那么下次的考試就可以做得更好。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即使沒有修正錯誤,只要我們內心中有了改正錯誤的動機,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真的有好的效果。
我們上學的時候,多數遇到考試做錯,首先想到的是痛苦和拒絕,自然就懶得去忍受痛苦,修改錯誤,恨不能把卷子撕了,扔掉,再也不想看到。
其實,回避錯誤,就不如遇到小錯誤小錯誤會使人及時清醒,避免犯更大的錯誤。
日本有一個著名建筑師叫手冢貴晴,他設計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幼兒園。在設計兒童娛樂區的時候,他把環境設計成讓孩子們會犯小錯誤的結構,這樣的結構可能會讓孩子摔倒,或者甚至受一點小傷,這樣設計目的就是讓孩子們通過犯小錯誤來學習成長,通過犯一些小錯誤來獲得經驗,不至于犯更大的錯誤。
讓孩子在封閉的沒有機會犯錯誤的環境下成長,當孩子長大以后,稍微遇到挫折,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沒有辦法面對社會,人也變的極度自尊,進而導致極度不自信和自卑。
我有一個同學,中學的時候成績非常好,一路一帆風順,考上了國內一流的名牌大學,到了大學,發現周圍的同學都很厲害,精神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最后導致精神障礙,遺憾終生。
我們可以想象一種場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學開始,就把自己做錯的題全部收集起來,先改正過來,然后可能的話,再尋找其他方法做一遍,這樣的孩子直到中學畢業,一直采用這樣的方式學習,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他未來會有多優秀。如果告訴孩子錯誤是他成長過程中最有價值的經歷,家長老師對所有的錯誤不加批評,通過選擇改正來讓孩子獲得成長,孩子的未來自然一定是光明幸福。
一個入職工作的小白,如果能不放過經歷的所有的錯誤,每遇到一個錯誤,就像撿到黃金一樣興奮,揪住錯誤不放,用這種跟錯誤死磕的態度,會給他的人生帶來什么呢?
實際上,錯誤對我們對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多數情況下,一個人不能成熟,不能很好地成長,其實就是因為對錯誤的態度不夠積極。橋水基金董事長在他的《原則》一書中寫道:“如果你將錯誤當做快速提升自我的學習機會,那么你就會對發現錯誤激動不已。如果你將他人向你指出的錯誤視為一件壞事,那么你不僅自己痛苦,指出錯誤的人也會痛苦,你更不會因為這個錯誤而得到成長。”,“你犯的錯越多,你獲得的高質量的誠實的診斷就越多,你就會進步得越快。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的頭腦風暴或者聊天,而是學習的本質所在。”
建立你的錯誤日志。就像前面說的,如果學生時代,能有一個對考試題的錯誤記錄,且不放過每一個錯誤問題,那你的學習的成績和效果必定與眾不同。工作中,做一個錯誤日志,不斷修正錯誤,讓你的事業一步一步在修正中提高到新的臺階。發明家愛迪生說:“Many of life’s failures are men who did not realize how close they were to success when they gave up.”生活中的許多失敗,都是對成功的一步之遙的放棄。而跨過這一步之遙,需要的是對錯誤歡迎的態度和咬定不放松的努力。
其實人的成長,根本上是源于思維觀念的改變。在別人都回避錯誤的時候,你直面錯誤,你就走在了一條跟別人不一樣的路上。這種觀念的跨越,需要一個人的睿智,和顛覆傳統觀念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