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憶中,媽媽不做農活,不做家務的時候,就是在縫,縫新衣服,補舊衣服,給開線的被子縫上幾針,把洗薄的被單補上一塊讓它更加耐用,總之總是在縫縫補補,不閑著。
? ? 媽媽常說,她娘家那村,有個手特別巧的,能“描龍繡鳳”,雖然不認識字,可是天上飛過一個小鳥,別人還沒看清呢,她就能繡下來。說的有些夸張,可是足以看出這位“巧織女”的巧,是多么傳神,人們對善于縫織的人,是多么羨慕和崇拜。
? ? 媽媽常說,以前沒這么好條件,什么都沒有現成的,“推著吃,磨著喝”,指的自己磨面,自己搗臼做吃飯的材料。媽媽們每天五更甚至三更就起床,在磨的周圍轉上不知多少圈,如今的電視劇里也常見推磨中腰酸背痛,稍事歇息的母親。然而最重要的是,衣服要自己縫著穿。媽媽開始做媽媽的時候,已經不用織布了,多少能少辛苦些。但縫紉機依然是很貴重的東西,所以僅僅是做衣服,就已經讓媽媽不知要熬多少個通宵。那時候孩子多,孩子多穿的衣服就多,關鍵是孩子總是在長,總要更換衣服。盡管這衣服,不一定是新的。
? ? 媽媽很謙虛,因為她也是很手巧的。她縫的衣服,針腳細密,尺寸合適,她還很會改衣服,大了就縮一點,小了就接一點,總是能改的不露痕跡,甚至錦上添花,巧妙的很。最近她上我家,還把閨女的裙子給我改成了一個時尚的布包,讓很多人羨慕。
? ? 在那個“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里,在煤油燈的陪伴下,不知縫進去多少母親的青春韶華,不知縫了多少個千針萬線。所以,那時很流行“拾衣服”。“拾衣服”就是穿親戚家姐姐哥哥穿小了的衣服。現在肯定是沒人“拾衣服”了,可是那時候,有條件“拾衣服”的人,都是令人羨慕的。
? ? 因為“拾衣服”是需要條件的,就是你得有衣服可拾,就是得有家境殷實的親戚,最好是有城里的親戚,那樣的話衣服會更加時髦,料子也會更加好的。我們家雖然貧寒,但好在有親戚在城里,而且有表姐正好不斷的剩衣服給我們。一直到初中時,我還穿著表姐的衣服,有的還打了補丁。
? ? 但是我喜歡拾衣服,不是因為時髦或者好看,只是不希望媽媽為我們穿為難。不是熬夜和千針萬線辛苦的為難,而是沒錢買布,還要想方設法買的為難。農活的勞累,家務的繁重,縫衣服的辛苦本來就讓媽媽不堪重負了,到了換季或者長高的時候,媽媽還要為難新衣服的布料錢,家里姐妹我最大,每當看到這些,心里就很難受。有親戚的衣服拾就不一樣了啊,既有了衣服穿,媽媽還不用為難和辛苦,我也不用跟著心里難受,所以我喜歡“拾衣服”。
? ? 媽媽小時候就跟我說,什么不會,也得會做飯。以后自己不管到哪兒,都得吃飯是不是?所以我從小就會做飯,蒸饅頭,搟面條,貼餅子,炒菜,媽媽都教了,我學的好不好的且另說,反正做給自己吃,現在做給老公和孩子吃,是足夠了。
? ? 媽媽還說,還必須學會洗衣服,這也是以后自己過日子必備的,這個我學的不太好,媽媽總嫌我衣服洗的不干凈,總是要重新洗一遍。長大了不在她身邊,也只好隨我了,愛干凈不干凈了。我是洗的不干凈,所以不敢買太鮮艷的衣服,直到現在也是靠延長浸泡時間來使衣服更加干凈。我知道怎么樣洗會更加干凈,只是不愿意重復同樣的動作——搓,太多,所以就達不到理論上的效果——干凈。
? ? 媽媽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教我縫補。也許媽媽覺得以后日子好了,衣服都是在裁縫店或者商店里買了,不用自己做了,也就不用教了。也許是應了“巧娘拙女”的俗語,總之我們姐妹針線活都是拿不出手的。尤其是我,是根本不會的。
? ? 可是我的日子里,也需要縫補啊。盡管媽媽每年都要來給我縫縫補補幾次,盡管現在有商店,甚至補衣店,可是總不能一點一滴的都拿去讓人家補啊,抑或,等著媽媽下次來?所以,有時候我也會拿起針,給閨女縫縫開線的地方,釘上她調皮導致掉落的紐扣,盡管手工很差,但是也是“生活所迫”吧。
? ? 今天面對著棉絮和被套無從下手,突然感到自己尚未學會過日子。前幾日羨慕一個比我小的妹妹,心靈手巧的,包水餃的速度一個趕我仨,端午節的粽子都是自己動手,說外面的不好吃不干凈。這個我知道啊,雖然我自詡會做飯,可是這種高難度的點心我還真不會,也只好委屈孩子吃外面買的。這還在其次,關鍵是拆洗好的被褥,我竟然不能將它們恢復原狀,這實在不是一家之主婦的風范。
? ? 面對著這些棉絮,我突然感到自己很無能,做為妻子和母親,我竟然連這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無法縫制!從來沒有的挫敗感從心底涌起,讓我突然明白了很多道理,明白了自己很多的自以為,其實都很缺乏生活和性格的底蘊,缺乏讓自己成長的力量。
? ? 在不用縫補的年代,我依舊懷念那些縫縫補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