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竹
一
我聽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說自己的擇偶標準,第一,家庭條件要好,第二,要有經濟實力,第三,要對自己好。長相嗎,不挑,能帶出去,對得起觀眾就行。
她的母親說,如果男孩足夠優秀,條件一般也行。咱家就這一個姑娘,房和車子自己家能夠買得起。女孩子當即反駁了母親,并堅定地說:條件必須要好,不然,咱們要幫他到什么時候?
她母親聽言,竟是贊許多多,說,我姑娘真不錯,真向著她媽我??此赣H在場,我什么也沒說,只能淡然一笑。
我真想說:年輕人,你說這樣的話,憑什么這么理直氣壯?你把感情排在第幾位?你所說的條件是你自己創造的嗎?是你父母的優勢條件,你憑什么待價而沽?
二
城市里的大多數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祖輩們寵溺下長大。有些獨生子女,動不動就是,我家里怎么樣,誰家有實力有背景,上完大學就有工作,什么都是現成的。
在溺愛中長大的這些年輕人,缺乏愛別人的能力。甚至比TA們的父母,更物質,更實際。不知道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
他們一面為社會的各種不公而憤世嫉俗,安然嘲諷自己的屌絲生活,一面心安理得地過著毫無生氣,又不思進取的日子。他們不會愛,不懂得愛,又怎能收獲幸福美滿的婚姻呢?
這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大多是60、70后。60、70年代出生的人,都是從貧窮困苦環境中歷練過來的,吃苦耐勞,自我奮斗辛苦打拼下來一份家業。
那個年代的大學,同學之間也有講物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大多數學生,理想中的婚姻定是以感情為第一位的。
女同學之間談論婚嫁對象,肯定是要嫁自己真心喜歡的,很少有人把這個物質條件放在第一位。也有同學畢業之后,沒有遇上自己心動的人,年齡大了,拗不過父母通過介紹而結婚的。但也是真心真誠希望彼此努力,攜手一生的。
婚戀的匹配構成了類似市場化的等價交換。男女雙方待價而沽,在資本相對匹配的情況下,情感才被許可。
這樣待價而沽,所謂門當戶對的婚姻,沒有雙方真誠的付出與努力,有什么幸??裳阅??
三
我認識一位知性聰慧的姐姐,她和她先生白手起家,如今已有上億資產的家當。
他的先生來自內蒙古農村,很落后荒涼的地方。說以前那個地方方圓幾十公里都不通路,是個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
當年,在哈工大讀書的姐姐,期末放假坐車回家。她突然胃絞痛,可能是吃壞了什么東西,臉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滴。旁邊男生給她倒杯熱水,依然沒有緩解疼痛。他說,這樣硬頂可不行,你得去醫院。他送她到醫院,排隊掛號拿藥忙前忙后。男生送她回家后,耽誤自己的行程,第二天才回到自己家。
這么樂于助人,體貼關心旁人,姐姐心里喜歡上了這個其貌不揚的男生。她第一次領他回家時,家里人不同意。這個人其貌不揚,關鍵家里條件也太差。姐姐就說,我就愿意了,我就圖他這個人--心眼好,心眼實。
爹媽沒辦法,只能勉強同意。姐夫努力工作努力掙錢,一心一意為家添磚加瓦。后來向單位提出停薪留職,去國外做勞務輸出。勞務輸出了兩年半回來,掙回來100多萬人民幣。姐夫勞務輸出,夫妻倆兩地分居,姐姐一個人在家,伺候老的帶著小的。
九十年代末的100多萬,普通家庭存著吃利息也夠了。姐夫看過世界開拓眼界后,有了許多的想法。他看中一個項目,開辦起自己的辦公司,把自己掙回來的錢,全都投了進去。
運營一年左右,誰知道100多萬全都賠進去,眼見公司就要破產。姐姐厚臉皮向自己的同學,親戚朋友處,籌款近200萬的資金。公司有了資金,才漸漸盤活扭虧為盈。項目一點一點做大到今天的規模。
一個女人能做到如此,有擔當,能吃苦,人生怎能不成功?
四
《紙婚》中寫:喜歡一個人,只需一時的勇氣;而守護一場婚姻,卻需要一輩子的傾盡全力。
生活到最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日積月累,漸漸的越來越多的矛盾不可調和,唯有愛,才是化解一切硝煙的甜味劑。所以,希望年輕的你,結婚是因為愛情。
從根本上來說,現在已經越來越好的經濟條件,讓婚戀逃脫了功能性的設置,而邁向了更高的對于情感的追求。
在網上,諸如許多關于鳳凰男與孔雀女的討論,其指向的事實上正是這種情愛與經濟條件之間的沖突。在情感與經濟條件之間,找到一定的解決方案,是可以解決這種沖突的。
我和我周圍的朋友,都是靠兢兢業業工作,吃苦努力,辛苦打拼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已到中年的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父母無有可以饋贈我們的物質財富,我們前進和奮斗都是籍著內心的精神財富。
你看到的過上富裕生活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依靠自己辛苦奮斗而來的,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婚姻不是兒戲,也不是滿腔熱血,擁有愛情基礎,才能使彼此擁有平等。不會因為不平等,而造成婚姻里關系的不和睦。
《圣經》上說:“要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就要怎樣去對待別人”,要想使你的婚姻美滿幸福,要有牢固的感情基礎。感情的基礎牢固,婚姻也是很甜蜜的。
在婚姻的土壤中,讓兩棵個性之樹自由成長,自然可以收獲幸福的果實。
婚姻無外乎就是,兩個人彼此真誠相守,互幫互愛相扶相攜,無論風雨一路同行嗎?
圖片來自網絡
-END-
我是紅竹,感謝您的閱讀。請您點贊,評論,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