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凡
齊帆齊微課:老師分享了一個雜志總編輯說過的話:
“我們的寫作思路本來就是發散的斷片化的,所以不要指望在頭腦中完成創作,然后“下筆如有神”。對于大家來說最好的辦法,隨時隨地在斷片的思路和靈感落于紙上,為大腦減負,再在紙上完成整合”
隨時隨地記下自己的思路和靈感,也就是隨時隨地去積累創作的素材,有了素材才會有東西可寫。那么怎樣去積累素材呢?
一、積累創作素材:
1、利用多種渠道去收集素材:微博、今日頭條、文章精彩留言、天涯論壇、百度知道、微信公眾號、悟空問答、豆瓣、知乎。重點:微博、豆瓣、知乎。
另外,凡是我們經歷過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素材,那些讓我們感動的、生氣的、開心的、思考的,那些我們把讀過的書,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都是素材。
2、要有好用的記錄工具:幕布、筆記本,QQ空間、微博、思維導圖、便簽本、印象云筆記、有道云筆記、訊飛語記、簡書私密。重點:幕布、思維導圖、訊飛語記。
寫作工具好的話會省不少時間和力氣。用訊飛語記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利用堅果云整理素材。(藏書館看書免費)
3、搜集素材的方法:多渠道、精準搜索,順藤摸瓜、耐心、細心,多維度查找,多用關鍵詞。重點:各個平臺去搜、輸入關鍵詞。
4、學會日常積累:定期整理、定期鞏固、隨時記錄、及時收藏、多寫小感悟,記錄碎片靈感。重點:定期整理、定期鞏固。
張愛玲說過,最好的素材就是我們熟知的素材,多寫自己熟悉的事情,這樣就比較快鍛煉寫作的效率和速度。
二、讓文字充滿靈氣和美感
讓文字有靈氣,可以背一些古詩、詞、名人名言,多讀多練。例如,老舍的《貓》,語言活潑、生動形象。經典的散文要背下來。
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者一條中心線來寫作。簡單講,就是“形散神不散”。鍛煉語言功力,提升勢能筆力,語感。
學習丁立梅老師寫景,白落梅老師的抒情,還有雪小禪、周國平、林清玄的散文大家的文章都要多讀。
三、寫出優美的散文
臺灣作家簡媜老師說:
寫散文,是她對文學知己的深情“呼喚”。每個散文家都是一個獨自運行的星球,完整地呈現其人格特質、情感基調、思想氣象、修養境界與人生歷練。散文是同類相求、心心相印的奇特文體,一個聲音呼喚另一個聲音的神秘感應。
要想寫出優美的散文,除了自己要有一顆敏感的心,善于觀察世界的眼睛,關鍵還要大量閱讀優秀的散文名家的作品。
阿城是天才式作家,擅長白描式寫法,寫文最擅長用動詞。嚴歌伶也說,要想文章寫的好,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不要用多余的“的”“呢”等語氣詞。
提升文筆書籍推薦:《古文觀止》、《菜根譚》、《席慕容的詩詞》,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還有汪曾祺的《受戒》等散文。
老師說:當作家就像杯里的水,讀書量越來越多,最后才會溢出,才有寫作的熱情。半杯不滿的人就算勉強寫,空出的部分也填補不上,總有一天會遇到無力跨越的障礙。
要想長期寫作,就要做到每天背一個成語,每年苦讀一本經典。每天多早起半小時,每天多學習一小時。
四、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擁有框架思維
做新媒體最好選擇三到五個平臺運營就好:簡書(比較家常,適合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微信公眾號、微博、掌閱、小紅書,知乎(文字水平有深度、有邏輯、),豆瓣(文藝)。
老舍說:
“熟才能生巧。寫過一遍,盡管不像樣子,也會帶來不少好處。不斷地寫作才會逐漸摸到文藝創作的底。字紙簍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棄廢稿,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
老師說平時要多記下金句,收藏起來,以備后用。不過這些金句在我看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勵志!
跟著老師們堅持寫下去,熟能生巧,總會寫出一些好的文章來的。
我要學會自律、審時度勢、有斜杠意識、逆襲……
齊帆齊28天寫作成長營(14)篇14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