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念大學的我,兜兜轉轉后又回到了武漢工作,對這座城市是喜歡的。
離家近、房租還行、物價能承受,有逛不完的商圈,看不夠的東湖、曇華林、長江大橋、物外書店……
不愛宅的我,每逢周末總會打著“為創作靈感積累生活素材”的名義出去玩,看展,逛書店,徒步,去創意市集,或者參加一些諸如讀書會、講座之類的線下活動。
我深信,走出去,總會有好事發生。
這個星期天,我把時間交給黎黃陂路,它還我的是隨著青石板向前延伸,移步一驚喜的視覺大賞。
“這是武漢嗎?”腳步挪動之間,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就是在武漢,這所我自認為特別熟悉的城市。
眼前所見,與我心中的武漢印象,不一樣,卻更值得喜歡。
見到這塊寫有“黎黃陂路街頭博物館”字樣的石頭,就知道,黎黃陂路到了,美好的行走也將于此開啟。
“宋慶齡漢口舊居紀念館”在這塊石頭旁邊,可免費參觀。
進入館內,不僅可以深入了解這位偉大女性的過往,還能感受這所房子的精巧、雅致。有心,定能不虛此行。
一度對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很有好感的我,實實在在地走過武漢的一個個里份時,對舊時光的隔空眷戀著地了。
看著石磚上寫得端正而蒼勁的里份名,我下意識地想象,里份人家的鄰里往來,是一家菜香飄滿一整個里份嗎?是一個孩子能吃到百家飯嗎?是天天串門日日拉家常嗎?
走在里份中,沒有遇到住在這里的人,但斑駁的墻紋、老舊的木門、高懸的晾衣桿,都在,都在見證時間的流淌與去向。
昔日的銀行大樓,現已另作他用。仍保留名字,對過去而言,是一種銘記;對現在來說,則是一種犒賞。物非人非,好在,變化有趨好性。
紅色禮屋是一座可愛的小房子,里面陳列著好多連環畫,你翻開它,也有可能翻開了自己手捧小小書的過去。
我很喜歡紅色禮屋外墻欄桿上的綠植,那是很清新的一種綠,不爭不搶,在陽光下,在微風中,自在舒展。
美食、生活、藝術,然后加上“晝夜”,這四個詞語放在一起,讓我條件反射般地想起了“生時何必久睡”。嗯,美食、生活、藝術,美好得值得不眠不休。
陽光向來慷慨,不區別對待任何事物,這舊舊的民居因此有了被看見的機會,而幸運如我,能看見更多。
感恩這條路、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