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糾結(jié)(讀書筆記)(8月22日)
? 該書由羅振宇著作,就是著名的羅胖,羅輯思維創(chuàng)始人。主要通過對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剖析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文關(guān)系,以期通過歷史人物和事件給予現(xiàn)代人一點啟迪。
第一章 未來不迎,過往不戀。
? ? ? 人物故事:張廷玉,29歲中進士;33歲被康熙皇帝賞識,“奉旨侍直南書房”;雍正朝時,任雍正的大秘書,分管六部當中地位最高的吏部和戶部,也就是說,人和錢這兩個最核心的權(quán)力都掌握在張廷玉手里,雍正死的時候,封張廷玉死后“配享太廟”,“配享太廟”就是放在太廟里皇帝列祖列宗的旁邊,永世受后世皇帝磕頭朝拜。到了乾隆朝的時候,就不是呢么回事了。張廷玉已經(jīng)年老了,乾隆還很年輕,面對大清王朝這么一家大機器,什么零件使用說明都沒有,只能倚重前朝重臣張廷玉和鄂爾泰。到乾隆十年的時候,鄂爾泰病死,乾隆也已經(jīng)羽翼豐滿,就對張廷玉下了一道詔旨,說老先生身體不好,可以在家多睡一會,不需要這么早來上班了。張廷玉也想年齡大了,乾隆也嫌棄自己了,自己不如早點退休吧,于是就想找個安全路數(shù)退休了事。乾隆十三年,皇帝大擺筵席,張廷玉就向皇帝提出了退休的申請,皇帝一聽有點生氣,說這么大眾場合,你說要退休,豈不是不想為朝廷出力了。況且你是“配享太廟”人,就跟不能輕易退休了,因此就沒同意。張廷玉一聽,有點以老賣老,就跟皇帝辯論起來,皇帝一看,這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啊。心里就把這個記下來,呆著機會就要整治張廷玉,后來有發(fā)生了三件事情,徹底惹惱了皇帝。一是皇帝寫詩,出詩集,張廷玉把關(guān)不嚴,出了很多錯誤;二是皇帝答應(yīng)張廷玉退休后,張廷玉反而惦記自己死后皇帝會不給自己“配享太廟”的榮譽,于是就向皇帝要求一份保證書;三是皇帝的兒子死了。作為兒子的老師僅僅參拜一下就要回去,絲毫不懂得君臣之情;這幾件事情累計到一起,皇帝當真就把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取消了,雖然現(xiàn)在張廷玉什么都沒有了。可是皇帝心里的惡氣還沒出完,趁著張廷玉親家犯事,也順便把張廷玉抄家,至此,張廷玉生前的所有榮譽,身后的所有念想都已經(jīng)被追奪得干干凈凈了,就這樣,他又活了五年,終日默坐,不發(fā)一語,最終帶著完全落寞的心態(tài)死掉了。
? ?從這件故事當中,我們可以感悟,第一,在傳統(tǒng)社會結(jié)構(gòu)中,臣子所有的東西都是皇帝的,你愛我,我就給你,你不愛我,就不要惦記著我的東西了。第二點,人不能有妄念。作家馮唐給妄念下過一個定義: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qū)崿F(xiàn)的愿望。張廷玉一輩子不求身外之物,不要名,不要利,最后毀在“配享太廟”上。
? ? 因此,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需要做得就是:1、扎穩(wěn)底盤。有自己的生活和價值源頭,自己要有和他人協(xié)作產(chǎn)生財富的方式。2、意守丹田。所有的東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沒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為、一切奮勇的追求都是為了我自己的成長,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