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改革開放幾十年,成就了多少億萬富豪。而絕大多數人的暴富都是趕上了政府的紅利期,就拿老家的房價來說,十八線小縣城2003年還是1600的均價,2013年已經漲到了4500,十年功夫漲了三倍;大城市更加離譜,十年間從八千漲到了五萬。
有人歡喜有人愁,早早買了房子的人躺著賺錢,悲催的是大部分人辛辛苦苦打拼一輩子,握住手中的鈔票不斷縮水,而房價已經望塵莫及。
而如今飽受社會詬病的貧富差距與階層固化,房地產也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最早趕上紅利的那批人,十年前已經嘗到甜頭,銀行貸款按揭買房然后坐等收租,不信你去看現在各個樓盤開盤,里面買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有錢人,因為瞅準了房價不會降,越早買越劃算,越是一線城市越要買,接著就看房價暴漲拋售,看一看現在北京和深圳的房價就清楚,最高已經炒到了12萬一平,一線的房價均價在4-5萬,二三線均價2-3萬,小縣城均價4-8千,所以越是一線城市房價泡沫越大。
那為什么政府不壓制房價呢?經常看到報紙新聞說房價調控,其實就跟漲工資一樣,后者基本不會漲前者基本不會降,相同之處是永遠不變!其次,政府也不會讓房價降,因為房地產是政府稅收的大頭,近年實體經濟蕭條很大程度是靠房地產在支撐。房價一旦下降,最好是降到跟工資漲幅持平的一個水平,那中國大部分人都是極好的事,即解決了單身潮。但房地產泡沫越大政府越是不敢刺破它,因為這也意味著很多人要背負一身巨債,尤其是那些手握2套以上的房主。因為這兩方面,可以判斷政府短時間內是不會讓房價下降的。
這也導致很多做實業的老板賣掉工廠店鋪,把所有資金都注入房地產,因為現在大環境下,投資房地產才是唯一穩賺不賠的買賣,所以你看到的實業不景氣,創業難,很多都是老板不愿再投資了。與其拿300萬資金去創業整天提心吊膽,倒不如拿這300萬去市中心買套80平的房子。
中國老百姓窮啊,所有的高消費都消費不起,即使月入一萬以上的中產階級周末都不敢去看場電影,寧愿在網上找盜版的看,不是因為沒錢也不是因為摳門,因為錢都被房地產死死扣住,對于普通人來說,一旦成房奴,一輩子都是房奴。
這里可以無縫對接下一個話題,為什么現在很多人都不敢談戀愛不敢結婚了?因為戀愛和婚姻的成本太高了,花幾萬塊談一場戀愛還面臨著失戀的風險實在太不劃算了!
很多年輕人都逃離北上廣,因為大城市根本不是年輕人待的地方,是資本在玩游戲的地方,我想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大城市只是一個幫自己打磨生存技巧的圍城,老家才是安身立命的歸宿。
老家還是好一點的,至少談戀愛的成本要低一下,拿愛情比作買賣可能太現實,可現實就是現實。愛情本該脫離物質,是精神上的交流靈魂的共鳴,無奈現代人受環境的影響、影視劇的鼓吹、所謂情感營銷軟文的洗腦,忽視了自身的條件,抬高了自己的眼光,明明可以門當戶對,卻非要找個高富帥,可有錢人能看得上你嗎,所以一直僵持著讓自己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這就是婚姻觀泡沫,拿房地產泡沫來解釋太恰當不過了!
現在的婚姻觀泡沫被資本越炒越高,結婚就要買房買車買奢侈品,而且這個價格越高證明他越愛你,那么這里面誰是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資本方(房地產商、汽車企業、奢侈品制造商),不信你看現在網絡滿天飛的無腦營銷軟文,《結婚一定要找個有錢的男人》、《連LV都不舍得給我買還好意思說愛我》、談個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從最開始的一句情話一朵玫瑰花一場電影上升到一個名牌包包一套高級化妝品一套房子,直接把結婚的剛需放在了戀愛里面,一句話把路封死,直接忽略了雙方的性格三觀興趣才藝。如果把婚姻觀泡沫刺破,那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結婚了(買到房子)。
二十年前或十年前,婚姻觀都是理性的(房價穩定),那時候結婚也相對容易,雙方更看重的是性格和三觀,二手房老房子也是可以住的,這樣的婚后基本處于一個和諧的狀態;十年后,婚姻觀開始出現泡沫(房價上漲),結婚的門檻越來越高,所以出現了一大批不想結婚不想談戀愛的人,這一現象在大城市尤其普遍,(大城市房價泡沫最大)
現在年輕人要想結婚,要么回到家鄉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對象,要么在大城市遇到一個三觀與自己匹配的,不過大多數人寧愿單身,因為他們被房價壓得已經喪失了談戀愛的勇氣。
如果有一天房地產泡沫破滅,房價回到正常水平,或許很多人都會去談戀愛去結婚,雖然普遍不看好房價下降,但還是希望有這么一天的到來,但愿不要讓我們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