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這4個字時常占據著新聞“頭條”。的確,在日新月異的現在,一切都在“飛”一樣的變化著。一場突如起來的疫情,讓我們不曾想到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教育的改革更是飛速向前,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所言,“停課不停學”可謂“史無前例、世無前例”,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也是一個教育事業發展的奇跡。
而由疫情催生的線上教學的迅猛發展,緊接著也面臨新的挑戰。學生即將回歸線上的學習,線上和線下教育如何銜接?如何權衡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利與避?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場高速運轉的教育變革,對我們的教育方向有什么變化?目前線上教學只是線下傳統教學模式的轉移?這樣一場學習方式的變革,對未來理想教育是不是一種推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與信息化技術能力對學生學習到底有哪些影響?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未來道路是什么?
相信這一系列疑惑,在每位教育者心里幾乎快組成了“十萬個為什么”了,幸好有專家學者引領解惑。4月26日,有幸聆聽了由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的首屆“基礎教育中的教學創新:從線上教學到混合教學云論壇”,對于上述疑問,也探得一些答案。整場論壇,25名專家學者在簡短的一二十分鐘里,從不同角度論述了這場教育變革,內容豐富,精彩紛呈,角度鮮明,發人深思,是一場十足的精神盛宴,即使上午場到了午間1點,精神飽腹的同時也未覺身體的召喚。
為了不錯過每一幀畫面,我開啟了兩個設備,電腦和手機同時在線,兩個設備間有一定的延時,這樣就避免了因記筆記而錯過任何細節。對于這場信息容量巨大的論壇會議,整整過了72小時,才覺消化一些,得以起筆梳理這場滿載而歸的學習感悟。
整場論壇,既有專家學者全局高端的定位,從大時代、大趨勢、多角度出發,暢談整個教育事業的變革,也有一線實踐教學的經驗分享。在各位教育學者的引領下,無不傳達著一種“新”,新的視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在我腦海中不斷縈繞著一些詞語:科技、信息、發展、融合、泛在、創新、生長、自主、個性、思維、能力、素養、探究、多維、互助……
目前疫情下的線上、線下教育的利與弊都顯而易見,在時代的推波助瀾下,我們不可忽視這場變革,網絡的最大優勢是互聯互通、豐富多樣、無限時空、無限共享,最大化地發揮個性化,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勢必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但是所謂的混合教學也不是簡單地將線下教育移到線上,也不是線上教育與線下教學的相加,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不可替代,1+1>2的關系。在各位學者的分享中,我也尋到了些平日教育軌跡里的小片段。
看見孩子
朱益明老師在學生發展視角下的教學創新,他說本次分享主要帶來的是發散的思考。確實如此聽了他的分享后,我想了很多,我又不禁回到了教育本質“教育的目的到底什么?”的追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艾瑞德國際學校的學生觀“每一位學生都是美麗的不同”與之不謀而合。兩句話都在極高的肯定尊重孩子,尊重個體發展的重要性,看見每一位孩子,需要發展的眼光、極強的耐心和暖人心脾的愛。
在艾瑞德,我們能“看見”每一位孩子,疫情期間能夠針對每位孩子的學情,制定相應的學習策略,點對點的溝通,幫助學生尋找學習的樂趣,引導培養學習的意志力。一個階段的學習完成后,我們會為學生量身定制評價機制,在最近一次云上頒獎儀式中,我們設定了17個頒獎項目,旨在讓每位孩子都會擁有不同的可能,讓每位孩子都有出彩的可能。即使語文學習的缺失也并不會影響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熱情,在被允許下,逐步求得平衡。
教學指向
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存、學會生存。而教育的未來是:學會成長,主動學習。閆寒冰在“從居家在線教學看未來教育創新的設計短板”分享中,為我們呈現了多種教學方式的可能性。教育者要為未知而教,將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在知識之上。在甄別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時,依據應該是它不僅能令學習者對事物產生困惑,更能令其產生好奇心;它不僅能培養智力方面的好奇心,也能培養面對世界之奧秘時的好奇心。線上課程期間,鼓勵學生自主開展線上討論,爭做小主持人,學科發言人,自主探索軟件功能的使用。小賢同學在線上學習小組任組長期間,充分利用網絡優勢,解鎖釘釘新功能,組織小組學習。無需教授,在探索中,學習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
我們需要更巧妙地設計教學,增加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廣泛性。比如,我們在實踐中操作中的“項目化學習”和“主題教學”,選擇與學習者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或主題,以大單元、跨學科的形式讓更多開放性問題點燃更多的創造力,讓學生獲得具有價值的學習體驗。疫情期間的課程,國際班以疫情為教材,從當下出發,在認識疫情的基礎之上,學會關注新聞、關注時政、保護自然,學會感恩、學會責任、學會愛國、學會愛家。
教學探索
在國際班混齡教育模式下,分層教學是必然趨勢,我們采用了“道爾頓制”,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不斷探索。面對時間的常量,為了讓同一時空內的兩個年級的學生都有所收獲,能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我們也做了一步步嘗試。將課堂翻轉先學后教,課前,學生會收到一張學習任務單,課中,在自學的基礎上開展新課的答疑與交流。學生在做任務單的過程中,去思考,去追問。任務驅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學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說,大部分母親在孩子放學回家后都會問一句:“你今天學到了什么?”但他的母親當年問的卻是:“拉比,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有價值的學習從來不是從外到內的填塞,正如“雞蛋從外向內打破是食物,從內向外打破是生命”一樣, 知識從外向內填塞是被動的,從內向外的探究才是主動的,而要保持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及熱情度,提出問題是第一步。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積極主動的發問,是保持兒童的學習熱情及思考的原動力。
變革之風,徐徐而來,“變”與“不變”都將裹挾在時代的巨流里前行,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與當下匹配。在探索初期,我們也會遇到重重困難,例如,任務導向不夠明確細致,學生自主學習無從下手;老師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左右兼顧,仍覺課時目標未完成;小組合作分工不明確,阻礙問題探究的進度。“在做中學”,偉大的思想,不如微小的行動,一系列任務細化的過程中,我們也理得了一些頭緒,本次的論壇學習,也讓未來更加清晰、明朗。
本是嘗試,但總也算置身于這場教育變革之中了。“賦能學生,塑造未來”是閆寒冰教授的結束語,是的,不管用哪種教學方式都是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能力和素養得到最大的開發,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面對當下的生活,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生活。
未來,已來。最好的未來就在當下,就在我們手中,我們需要聚焦問題,躬身入局,綻放思維的火花,用創新開拓未來,以一種“未來智慧”的新視角來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又關注未知。在今天這個復雜而多變的世界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啟發智慧、增強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他們積極、廣泛、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