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家里還是學校,經常會聽到家長或教師這樣說:“孩子根本不主動學習、對學習也不感興趣、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學習是有效的”等等,這樣的孩子真的就和學習沒法聯結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孩子天生就具備思考和學習的能力。但是上了學之后,為什么又表現不出學習的能力?除了個體差異外,與我們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就像《可見的學習和深度學習》書中提出的學生沒有成為可見的學習者,“可見的學習”首創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將授課從以教學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即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盧梭曾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教育應該讓學生享受探索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來培養。
學校僅僅只是供孩子學習的場所嗎?當然不是;教師僅僅只是傳授知識嗎?當然也不是。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就曾說:“學校是人類的學習中心和教育中心;學校是終身學習的中轉站和加油站;學校是終身教育的樞紐與匯合之地。”學生來到學校,就是帶著好好學習的愿望來的,希望在學校可以愉快學習,享受學習帶來的收獲。可是,當學生來到學校,似乎并沒有出現期待的樣子,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仍然是學校的主要教學模式,為了把一個知識教得透徹,老師會不遺余力,煞費苦心,但是問題的根源是即使如此,學生仍然不一定學得有效果,學得很出色,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忽略了學生,眼中只是知識。因此,才會造成學生對知識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就像羅振宇在2020跨年演講上說的“從對人負責的角度,重新理解每一個職業。”好的教師就是站在為學生負責的角度,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成為一個學習者,而不是知識的接收者。只有讓學生看見了自己的學習,學習才會成為看得見的行為,知道如何改善和反思。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學習者,才是教育應該達到的目的。
當下分數成了學校和父母看重的東西,分數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分數不好的孩子就會被另眼看待,分數成了評價教師和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就忽略了教育的終極目的和為人師者的初心。追求分數有錯嗎?沒有錯,但是不能為了追求分數而追求分數,除了追求分數的提高,教育還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學習的能力等。曾經的高材生走向社會未必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資質平庸的也未必不能再創繪輝煌。當我們離想要的目的漸行漸遠的時候,真的應該好好思考,我們到底要的是什么,我們培養的人應該是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