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臘月就是年”,這是一句民間諺語,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小時候在農(nóng)村,進了臘月,地里的活就少了。家家戶戶開始張羅著準備忙年。——趁著天氣好淘洗麥子磨面,用石碓舂米粉打算著蒸糕;再接連幾天支鏊子烙下幾大缸的煎餅;地里活少但也不能總讓男勞力閑著,劈柴碼垛壘的整整齊齊準備蒸饃饃。
過了臘月初十,男女主人盤算著今年家里來幾家親戚,計辦多少酒菜,買什么樣的禮品,然后便把藏在某個角落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手帕拿出來,一層層小心翼翼地打開,從疊放的不厚的花花綠綠中抽出一張或兩張“大團結”塞到男主人手里——“放好了,把鈕扣扣好別丟了,買斤芹菜和兩條刀魚,——肉少割點,買個豬頭啥都有了!別忘了給孩子插幾支絨花”。幾次叮囑交待后,男勞力便推出“大金鹿”騎上去趕集了。幾個集趕下來,東西差不多買齊了,也已經(jīng)快過小年了。
臨近小年,年味更濃了。集市上賣鞭炮年畫的,賣春聯(lián)糖葫蘆的,叫賣聲鞭炮聲此起彼伏。記得那時候,父親或爺爺總會“請”上幾張木版年畫,有《皇帝春耕》,有《花開富貴》,有《喜上梅梢》,還有《沈萬三》,記得沈萬三年畫下還有一句留白的:浙江有個沈萬三,天天打魚在江邊,打的魚兒裝不下,金銀財寶堆成山……。那時候?qū)ι蛉f三是什么人物并不知道,只是認為是個打魚的。直到現(xiàn)在才了解到他是明朝富可齊國的大浙商。
社會發(fā)展了,國家太平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別看莊戶人文化水平低,但其實心里明白的很,那個年代,《九大元帥》和《偉人》的畫像幾乎家家戶戶都買幾張貼在堂屋正面的墻上(本來十大元帥的,個種原因也眾所周知了)。
貼偉人像可是個馬虎不得的活兒,一般都是大人們來貼,讓孩子站遠一點看看是否端正,幾經(jīng)調(diào)整確認周正之后才能固定下來。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稱之為“辭灶”,在我們魯東南這地方有“官辭三、民辭四”的說法。——官家二十三過小年,老百姓二十四。直到現(xiàn)在,這種風俗還一直沿續(xù)下來,臨沂地區(qū)臘月二十四,而沿海的日照則是臘月二十三。
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把灶王爺像貼在灶臺邊,中間貼上“一家之主”,兩邊還會有一幅“今日上天言好事,來年回宮降吉祥”的對聯(lián)兒。
貼畢灶王像,年味兒也就越來越濃了。等蒸完饃饃(魯東南局部沿海地區(qū)也稱圓饅頭叫餑餑)、發(fā)糕、棗山(一種帶棗兒像山狀的面點)這些面食,再熬上一大盆豬頭凍,接下來就準備迎年了。
如今住在城市里,鞭炮放的越來越少了。但我們小的時候,從臘月三十那天一大早就要早起放鞭炮或大花雷的,也就是從這一掛鞭炮點燃的那一刻起,“年”這個節(jié)日才算真正的開始了。
一大早,大人把早準備好的春聯(lián)找出來,用面粉熬點漿糊,剩下的工作便是孩子們和男主人的了,用簸箕端著裁好的春聯(lián)和福字,到炕頭貼上“身體健康”,到院子里大門口貼上對聯(lián),缸上囤子上貼上“糧食滿倉”、“年年有余”等字樣的紅貼子。就連豬圈羊圈也要貼上一個“豬肥牛壯”、“槽頭興旺”的紅貼子。記得有年去鄰居家拜年,還看到連羊角上都貼上兩個小小的“福”字。
貼對聯(lián)的工夫兒,女主人便忙做祭奠先人的菜品了,打好紙錢帶上水酒和鞭炮到陵園給先人們“過年”。男主人也會趁著兒孫都在身邊的這個機會正好給晚輩們講上一堂“家族發(fā)展史”讓晚輩對列祖列宗也能有所了解。
至于除夕夜,是要吃兩頓飯的:一頓是下午天剛抹黑時,一般稀飯炒點菜吃點墊墊肚子,名曰“隔年飯”。吃完隔年飯,便是急不可待地竄出去相跟著大人們到長輩家開始拜年了,當然,也有在家?guī)椭湏癫说模贿^即便坐在那里心也早“飛”走了。
到了90年代以后,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中央春晚節(jié)目的盛行,在家看春晚也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除夕夜也叫守歲,我們小時候一整夜是不睡覺的。跟著大人們?nèi)ゼ易逯械拈L輩家里拜完年,時間也基本接近十二點了,這時無論身在何處離家遠近都要提前往家趕的,因為一家人還等著一起下餃子放鞭炮呢。
吃完餃子放完鞭炮,就算長一歲又一個新年了。